作為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計信院的一名大三學生,每天踩著晨光走進校園時,我都覺得日子像被陽光浸過的橘子汽水——酸甜又充滿活力。從剛入學時的手足無措,到現(xiàn)在能把學習、生活和實踐安排得井井有條,這段時光里的每一份經(jīng)歷,都在悄悄把“迷茫”釀成“篤定”。
課堂早不是“老師講、學生記”的單調(diào)模式了。這學期開學初的實訓課———軟件初級實現(xiàn),杜老師帶著我們一步步做個系統(tǒng)。這兩周我們?yōu)榱碎_發(fā)一個管理系統(tǒng),從早忙到晚,從安裝軟件到調(diào)試程序,連吃飯都捧著筆記本電腦討論。當代碼終于能成功運行時,我們抱著我們的“好伙伴”————電腦,在實驗室里歡呼,那種把課本知識變成實物的成就感,比考滿分還讓人激動。這學期中旬還有涂老師的實踐調(diào)研課,據(jù)說老師會帶我們?nèi)ネ饷孢M行實地調(diào)研考察,仿佛如同境里的銀杏林讀詩,秋風卷著落葉時,學以致用,十分期待。
暑假的社會志愿活動則讓我真正摸到了“社會”的溫度。七月時成為一名志愿者,跟著志愿者協(xié)會去社區(qū)做“老人手機教學”,我負責教張奶奶用視頻通話。一開始她總記不住步驟,我就把操作流程寫在卡片上,陪著她一遍遍地練。當張奶奶第一次撥通遠方孫女的電話,笑著說“能看見你真好”時,我突然明白,原來我們的一點點耐心,就能給別人帶去這么大的溫暖。后來我們還幫社區(qū)整理圖書、辦反詐宣傳海報,每次結束時居民們遞來的熱水,都讓我覺得“被需要”是件特別幸福的事。
回想大一時的社團,更是我釋放熱愛的小天地。作為甘露支教團的一名成員,我們每周都會前往前進村小孩家中進行課業(yè)輔導,然后每周六中午在支教群里進行反思總結,反思不足,連周末都泡在一起想解決辦法。雖然有時候會因為方法不對而顆粒無收,也會為了一種解決辦法爭論到面紅耳赤,但當看到小朋友們的成就慢慢有了起色,錯題越來越少,大家又會笑著抱在一起。偶爾我也會去看看一些運動比賽,坐在看臺上跟著大家喊加油,看著隊友們?yōu)榱艘粋進球拼盡全力,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總讓我覺得青春就該這樣熱烈。
現(xiàn)在的我,再也不會糾結“大學該怎么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區(qū)自己想去的地方,吃自己想吃的美食,永遠不會內(nèi)耗自己。我相信一句話:等風來,不如追風去。為了11月份的軟考和12月的六級,我會堅持每周六在教室進行自習,有空閑時間就會去圖書館,背背單詞,或者看看其他書籍,汲取知識的力量。有古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有時晚上會去操場跑步,戴著耳機,感受一個人的美好。偶爾和室友約著去校門口吃頓麻辣燙——這樣充實又有奔頭的日子,就是我想要的大學生活。如今,我已經(jīng)大三了,在大學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供自己真正自由的時間也許就這個學期了。我會多去幾次實踐現(xiàn)場,繼續(xù)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折騰,把這段青春過得再精彩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