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湖南工商大學“市外桃源”調研團深入長沙市望城區白箬鋪鎮,開展了一場跨學科、全鏈條、可量化的鄉村調研,探尋白箬鋪鎮以農文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與生動實踐,用實際行動在白箬鋪的田野上寫下“國之大者”的青春注腳。

園區共建:企業引領帶動就業與增收
在貝拉小鎮,總經理助理馬總向調研團介紹,園區以“德育回歸社會”為理念,打造圍繞五大課程體系的研學基地,并與國企合作開發二期住宿項目,推動單日游向多日研學轉變。園區優先雇傭本地村民,帶動約20人就業,并通過停車收費、擺攤等途徑為周邊村民創造額外收入。盡管面臨季節性經營限制和停車場不足等挑戰,但企業通過發行終身公益卡回報社會,展現深厚的社會責任感。
創客賦能:青年返鄉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在光明村創客中心,鄉村CEO廖紅女士分享了她從2019年返鄉至今的創業歷程。通過整合黨建研學、農副產品文創、親子旅游三大板塊,她打造出高端農禮盒和定制化研學路線,顯著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她發起“白箬三美”自媒體平臺,組建“媽媽講師團”,培育本地婦女成為自然教育導師,并吸引大學生駐村創業,形成“黨建引領+人才振興+市場運營”的良性發展模式。

村企協同:土地流轉與特色種植雙輪驅動
在大塘村和勝和村,村干部詳細介紹了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引入企業、發展小水果種植與親子采摘項目的經驗。大塘村依托云開莊園、無花果基地、草莓園等特色項目,實現“四季有果、全年運營”,并通過村干部私域流量帶貨年銷售額達20余萬元。勝和村則通過米粉廠、紅薯加工坊等村集體產業,推動糧食作物深加工,提升農產品價值,并帶動村民就業和增收。
生態友好:科普教育與自然體驗深度融合
在奇稷布谷勞動實踐教育基地,負責人裴老師表示,基地依托湖南師范大學的科普資源,打造標本館、昆蟲館等特色場館,開發勞動教育與自然課程,年接待研學團隊及親子家庭超萬人。盡管受耕地屬性限制無法擴建住宿設施,但通過扎實的內容建設和口碑傳播,項目仍實現了收支平衡,并免費向周邊居民開放園區,體現社區共建共享的理念。

治理創新:基層組織構建和諧發展共同體
白箬鋪鎮在發展中始終堅持村集體主導、企業參與、村民受益的原則。勝和村副書記提到,所有土地流轉項目均需經村集體簽約,并收取管理費用于村級協調和風險保障,確保村民利益不受損。同時,通過美麗屋場建設、義務工動員、愛心捐款等活動,顯著提升了村莊環境與社區凝聚力,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治理氛圍。
白箬鋪鎮的農文旅融合之路,是一條以產業為基、以人才為翼、以文化為魂、以治理為保障的系統性振興路徑。它既得益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和基礎設施投入,更離不開本地創客、返鄉青年、村干部和企業的共同奮斗。未來,白箬鋪鎮將繼續深化一二三產融合,推動品牌建設、產業鏈完善和數字化升級,為實現農民增收、農村美麗、農業現代化貢獻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調研團成員將以此次白箬鋪之行為契機,深入總結基層創新經驗,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學術支持和政策建議,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一代的使命與擔當。
團隊:公共管理與人文地理學院“市外桃源”調研團
文:公共管理與人文地理學院徐海棟
圖:公共管理與人文地理學院朱德坤
審核老師:彭學文
聯系電話:1533548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