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至4日,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青春智囊團・社區微服務”實踐團在南京市文瀾社區持續開展基層志愿服務,將關懷重心轉向獨居老人生活照料,以“愛心早餐入戶”行動與實踐總結會為載體,用青春力量書寫基層治理的溫暖注腳。在實踐過程中,團隊聽從社區服務安排,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制作愛心早餐,并為獨居老人送去暖心的早餐。
8月3日清晨9時,實踐團志愿者已抵達社區食堂,與工作人員協同分裝剛出爐的包子和饅頭。考慮到社區獨居老人腸胃功能特點,此次準備的餐點均選用易于消化的品類:包子有松軟的豆沙餡與鮮香的青菜餡,饅頭則為蓬松的白面饅頭,且全程保持溫熱狀態。
10時整,志愿者們分組行動,手提裝有包子和饅頭的保溫袋開展入戶走訪,并與江蘇電視臺的記者一同來到78歲老人李芳家中。據老人描述,自己的子女都在國外,平時和老伴一起生活。在老人與江蘇電視臺記者的交談中,志愿者得知老人的老伴腿腳不便,日常生活多有不便。正因如此,老人對社區愛心早餐的關懷格外感動,并表示愿意盡己所能,支持社區工作,回饋這份溫暖。“送的是早餐,暖的是人心。”一名隊員說,當指尖觸碰到熱氣騰騰的愛心早餐,仿佛觸碰到了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的溫暖心靈。
在送早餐的過程中,志愿者們都親切地問候老人們的身體狀況,關心其家人的近況,陪老人們閑話家常。在這次的愛心早餐過程中,每一份早餐都承載著對老人的深切關愛,也讓志愿者們更直觀地了解到老人們的生活近況。
8月4日活動總結會上,志愿者王璐瑤分享了對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青年“自找苦吃”這句話的真切體會。4天里,團隊成員平均每天步行2萬步,共接觸社區人員70余人,整理資料到深夜是常態。
實踐團還與文瀾社區計劃每月開展“助老服務日”,把文瀾社區作為實踐基地,持續深化“專業服務+基層治理”的育人模式,以實踐回應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的要求。
通過此次調研,“青春智囊團·社區微服務”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深刻感受到了社區老年群體在生活照料、數字技術應用、健康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需求。未來,團隊將持續深化與文瀾社區的合作,以每月“助老服務日”為載體,常態化開展科技助老、健康關懷等服務;通過定期回訪與動態數據監測,構建“需求收集—方案制定—效果評估”的全鏈條服務模式,推動基層治理從“問題應對”向“精準預判”轉變,助力打造更具溫度與活力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通訊員楊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