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學子暑期三下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資源工程學院赴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進行社會實踐
關中葫蘆制作技藝是西安市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陜西省的一種傳統手工藝品,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故事,為深入了解葫蘆制作技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資源工程學院赴西安市碑林區文化館暑期社會實踐團開展了關中葫蘆制作活動。
當日下午,實踐團到達文化館進行參觀學習,非遺傳承人梁平安先生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歡迎,并將所帶來的葫蘆藝術品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發展歷程相結合,為實踐團成員講解葫蘆雕刻技藝的起源和發展。陜西關中地區自古就以豐富的農業文化和手工藝品聞名,葫蘆作為一種自然植物的果實,早在古代就被用來制作容器、樂器等,同時也成為藝術品的創作對象。在唐宋時期,葫蘆作為一種裝飾品和實用工藝品,逐漸在陜西關中地區流行起來,成為當時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另外,將葫蘆融合雕刻、烙畫、浮雕、書法、繪畫、壓花等等技藝,通過巧妙的構思與精湛的技藝也可將葫蘆變成一個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梁平安先生提到,葫蘆作為一個載體,不僅承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也鐫刻著近年來的重大事件,同時也呼吁實踐團要將非遺文化與時代主旋律相結合,與紅色文化相結合,增強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 接著,梁平安先生結合今年的生肖龍對葫蘆進行雕刻,并指導實踐團成員對葫蘆雕刻進行上色及題字,經此每位同學的葫蘆都變得意義非凡且承載著深刻的祝福。
葫蘆制作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和梁平安先生進行面對面訪談。梁平安先生將非遺文化的傳播總結為三要素:百年傳承、廣泛影響力、創新。老先生認為葫蘆意義眾多,可作為種植作物推進農村振興,也可用作取水工具。除此之外,其作為非遺文化的載體,也能夠把陜西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展現地淋漓盡致。梁平安先生還認為關中葫蘆是藝術與自然結合而成的產物,將葫蘆雕刻與時代的主旋律結合起來,將非遺與生活結合,才能更好地傳播非遺文化。
通過本次動手實踐,實踐團深刻感受到關中葫蘆中蘊含的深厚寓意,并認識到了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的重要性。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將繼續深入調研關中葫蘆非遺傳承,成為非遺文化的“泛傳承人”,為保護非遺事業出自己的一份力。
社會實踐推薦
- 青春助力金融 實踐綻放成長
- 為響應“青鳥計劃”號召,引導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增長才干、服務社會,“返家鄉”實踐團成員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來到山東
- 08-01
- 吳儂軟語傳鄉韻 親子巧語筑心橋
- 七月,流火的季節點燃青春的熱情。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張家港市楊舍鎮云盤社區,開啟了
- 08-01
- 筆墨藍靛繪童真,非遺傳承綻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園里,一場非遺與童真的邂逅正溫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者們帶著書法、藍印花布
- 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