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號召,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強國”的重要論述,進一步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非遺文化內涵,感受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曲阜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新麥場精神實踐隊于7月24日前往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旅游開發區大觀園開展暑假實踐活動,旨在了解該村特色手工藝品---風箏年畫剪紙的發展現狀,進一步感悟濰坊的歷史文化的魅力,領會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性。
圖為實踐隊員到楊家埠門口。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毓芝 供圖
培根鑄魂,探秘歷史深度,堅定文化自信據了解,2006年,楊家埠木版年畫和風箏雙雙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楊家埠成為濰坊市第一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在2024年5月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現場發布了首批全省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中,濰坊市寒亭區西楊家埠村《一紙風箏,一把刻刀,小鄉村走出大發展》案例榮登“村(社區)典型案例”。在大觀園內,實踐隊員們首先被楊家埠木版年畫深深吸引。這些年畫以其色彩鮮艷、內容豐富而著稱,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講述著古老而又鮮活的故事。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楊家埠木版年畫緊跟時代步伐,將新思想、新事物巧妙地融入其中,這不僅豐富了年畫的內涵,也對社會的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參觀過程中,隊員們還了解到,楊家埠木版年畫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民間生活史。它間接地記錄了中國古代民居和民間社會生活的點點滴滴,為后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這種鄉土氣息濃厚的藝術形式,不僅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展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勇于創新的精神風貌。
圖為當地手藝人制作木版年畫。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毓芝 供圖
匠心筑遺,探訪手工匠人,找尋文化動力實踐隊員探訪了當地的幾個手藝人,近距離地觀看手藝人制作木版年畫和風箏的過程,了解到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獨具匠心,從選材,設計,雕刻到上色,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他們以刀代筆,一起一落,雛形已定;以版代紙,一起一落,色彩紛呈。在制作過程中,資深手藝人向實踐隊員們介紹了木版年畫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他表示:“木版年畫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每一幅作品都承載著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期許。我們在傳承古老技藝的同時,也在不斷嘗試創新,讓年畫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實踐隊員們深受啟發,他們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為此,他們計劃將此次探訪的經歷和感悟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并關注木版年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為實踐隊員學習木版年畫。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毓芝 供圖
守正創新,探尋文化發展,賦能鄉村振興實踐隊員們隨機訪問了當地居民,交流了關于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看法,隊員們了解到木版年畫曾面臨著“失傳”的風險,老人表示很多年輕人吃不了繼承木版年畫手藝的苦,坐不住傳承非遺文化的冷板凳,但隨著國家對“傳承非遺文化”的號召,不少人表示“木版年畫”活了過來,手藝人也逐漸改變策略,保持傳統技藝的同時融合現代的審美,推出木版年畫衍生品,表示現在的年畫不只貼在門上,還可以被當作收藏品、禮品;政府也采取了相關策略,創新性地成立相關協會,舉辦各種節會吸引更多人,推出文創產品,依托互聯網電商平臺,創新推行“線下開工+線上銷售”,據了解,楊家埠文旅事業發展中心以木版年畫和風箏“雙遺產”為依托,充分發揮文化底蘊深厚、文旅資源豐富優勢,創新盤活整合文旅資源,高標準打造楊家埠民俗文化片區。如今的非遺文化帶動了當地的鄉村振興的發展。在實踐活動的最后,當地居民強調傳承非遺文化需要年輕人的加入,希望大家能夠為弘揚中華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為當地楊家埠的文創作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王毓芝 供圖
這次實踐活動,不僅僅是學術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更是對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次生動實踐。實踐隊員們近距離感受到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獨特魅力的同時也激發了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之心。在接下來的路上,大家紛紛表示要傳承傳統文化,學習弘揚現代文化,發揚創新文化,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保護和利用的關系,深刻落實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