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和社區靜靜訴說著一方就業的故事
今天
我們一同走進特和社區見證”母親回家”手工坊如何以匠心獨運
探訪古州老街店主們如何抓住村超流量
展開非遺與就業的華美篇章"/>
手工坊負責人
我們來到加工坊拜訪這里的負責人羅蕓女士。她向我們展示了各種精美的非遺手工藝品,如刺繡、蠟染等。她說:“村寨里以往賦閑在家、照看孫輩的嬢嬢們,因此有了在家門口、江水邊、榕樹下發揮特長就業創收的機會。”手工坊不僅保護和傳承了傳統文化,還為嬢嬢和寶媽們提供了就業機會。許多寶媽通過手工坊的培訓,掌握了一技之長,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年輕繡娘 年輕繡娘代表吳幫竹阿姨特別說到:“手工坊給我們這些寶媽提供了靈活的就業方式。苗繡制作是我們的工作內容,我們可以把小孩帶到手工坊,一邊照看小孩一邊工作。”此外,吳阿姨還告訴我們手工坊的苗繡染料是板藍根。手工坊定點對接了19處鄉鎮種植、收購板藍根,也以此帶動農民增收。“政府有好的政策,我們這兒的婦聯也有錦繡計劃培訓項目,讓我們的手頭功夫越來越好了,做出來的東西也越來越漂亮了。”
嬢嬢繡娘
我們也對手工坊的其他嬢嬢繡娘進行了采訪,大部分嬢嬢都很高興自己的苗繡侗繡技藝能在手工坊實現賺錢變現。在我們與其中一位嬢嬢楊水竹阿姨聊天的過程中,楊阿姨說:“村超爆火之后,手工坊的訂單量大幅增加,車間最多能有95名繡娘一起工作,讓我們都有活兒干,有錢賺了。”
三、古州老街
位于“村超”足球場附近的古州老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文化商業街,這里的店面以自產自銷苗繡制品為主。精彩的球賽為這條古老的街道帶來了人氣,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為了更加深入了解非遺文化和“村超”流量對當地就業的影響,我們采訪了在古州老街開店的店主。一位銀飾店的老板說道:“以前平常店里都比較冷清,只有過年的時候客流量才比較大。村超火了,來這邊玩的客人也多了,我們的生意也比之前好了。”多數店主表示,“村超”的火爆不僅吸引大量游客到訪榕江,也明顯改善了當地的就業情況。游客們很喜歡當地的苗繡產品,也對當地的非遺文化很感興趣。近年來返鄉創業和繼承苗繡的人數有所增多,街上新開的店鋪數量也隨之增長。
四、活動總結
“母親回家”手工坊融合村超文化元素和非遺文化苗繡技藝,形成閉合全產業鏈,為基層繡娘、農民等群體提供了就業崗位,是結合民族文化與現代就業需求的一種創新模式。隨著村超賽事的日益火爆,古州老街迎來了更多的游客,店主們傳承苗繡文化、結合村超元素,亦迎來了新一輪就業機遇。榕江縣在快速發展的途中不忘向基層就業者伸出橄欖枝,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在特和社區的文化熏陶下
傳統與現代交織
共同譜寫著就業的新篇章
讓我們繼續前行
迎接更多美好的可能
敬請期待“知黔程”的下一站
車寨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