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4日,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遇建綠意”綠色建筑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前往安康市漢陰縣開展社會實踐。圍繞綠色發展、鄉村振興等主題開展活動,進行實地調研。為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實現、推進美麗城鄉建設、探索創新創業的可能貢獻青春力量。
在進行實踐活動前該實踐團通過查閱相關書籍、學術論文、行業報告等文獻資料,了解綠色建筑的發展歷程、國內外現狀等。搜集安康市漢陰縣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信息,并確保調研對象能夠覆蓋不同的地區、類型和功能。
圖:實踐團在漢陰縣
安康市漢陰縣漩渦鎮,坐落于陜西省最南端,地處秦巴腹地,北枕秦嶺,南依巴山,鳳凰山橫亙東西,漢江穿境而過。這里山川秀美,水系發達,具有得天獨厚的水鄉風貌。
圖:實踐團在民居內進行測試
漩渦鎮的民居建筑,因歷史原因及特殊的地理位置,融合了荊楚文化、巴蜀文化、華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精髓,呈現出多元化的風貌。民居類型豐富多樣,包括土房子、石頭房、竹木房、磚房等,它們或聚集成村,或散落如星,矗立于漢江之畔。這些建筑既有北方建筑的厚重沉穩、嚴整對稱,又不失南方建筑的布局靈活、玲瓏清雅,充分展示了秦巴地區民居的獨特魅力。
圖:實踐團與當地居民進行合影
安康市漢陰縣漩渦鎮的民居建筑,是秦巴地區民居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們不僅展示了豐富多樣的建筑類型和獨特的地域特色,還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民俗風情。
圖:實踐團對民居進行測量
實踐團對選定的綠色建筑項目進行實地考察,記錄相關數據和信息如其規劃布局,材料應用,水資源管理、室內環境質量等方面的情況,并進行總結。通過與當地的村委會干部,居民等進行交流,對相關人員進行訪談,了解不同類型建筑的歷史與使用情況,建造過程等等。隨著當代建筑形式的大量普及,各地區新建農房呈現出千篇一律的工業化建造模式,不僅產生了大量不符合實際需求的住宅樣式,更嚴重的是遺失了民間千百年來通過不斷演化傳承下來的低技術建造經驗。
圖:實踐團對房屋數據進行測量
并且傳統民居在能效方面往往受限于技術和材料的限制,而綠色建筑則通過先進的節能技術和設計理念,實現了能效的顯著提升。兩者的結合,就是要將綠色建筑中的節能技術和設計理念引入到傳統民居的改造和新建中,通過優化建筑布局、提高保溫隔熱性能、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降低建筑能耗,提升能效水平。實踐團成員作為相關專業的學習者,有義務且有決心思考并努力解決民居存在的實際問題,并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實現、推進美麗城鄉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