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千年兵道,傳承智慧薪火
2025年7月10日,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兵譯風華"社會實踐隊來到廣饒孫子文化園古代兵器展示館,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探索之旅。
一、青銅輝映:觸摸千年兵魂
在青銅器展區(qū),一件件泛著歷史光澤的兵器靜靜陳列。隊員們駐足在一把戰(zhàn)國青銅劍前,劍身修長,劍鋒寒光凜凜。"這把劍長56厘米,采用復合鑄造工藝,"講解員詳細解說,"劍脊含錫量約10%保證韌性,刃部含錫量達20%確保鋒利,正體現(xiàn)了《考工記》中'三分其金而錫居一'的智慧。"隊長高川雲(yún)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托起復刻品,感受著劍柄上細膩的紋路:"這些菱格紋不僅是裝飾,更能增強握持的摩擦力,古人在細節(jié)上的考量令人嘆服。"
展柜中,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戈引起了隊員們的注意。講解員指著戈上的銘文說:"這件'虢季子白戈'記載了西周時期的戰(zhàn)功,是兵器與禮器的結合體,印證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歷史傳統(tǒng)。"隊員們紛紛俯身細看,用手機記錄下這段鐫刻在青銅上的歷史。
二、甲胄生輝:感受沙場溫度
移步鎧甲展區(qū),一套完整的漢代鐵札甲在燈光下泛著冷光。"這套鎧甲由832片鐵片編綴而成,總重達18公斤,"講解員講解道,"每片鐵片都經(jīng)過精心打磨,邊緣圓潤不傷肌膚,連接處留有活動余量,既保證防護性又不失靈活性。"
展區(qū)一角,一組宋代步人甲的復原模型格外引人注目。講解員介紹:"這是根據(jù)《武經(jīng)總要》記載復原的,重達29公斤,是當時重步兵的標準裝備。鎧甲胸前的獅頭紋飾不僅有威懾作用,更暗含'師出有名'的兵家思想。"隊員們仔細觀察鎧甲的結構,對古人將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設計贊嘆不已。
三、百步穿楊:體驗傳統(tǒng)射藝
午后,實踐隊來到戶外射箭場。傳統(tǒng)射藝非遺傳承人手持一把明式開元弓示范:"《孫子兵法》講'勢如彍弩,節(jié)如發(fā)機',射箭講究'五平三靠'。"在他的指導下,隊員們從站姿開始學起,體驗了搭箭、扣弦、開弓、瞄準、撒放的全過程。
四、門庭深意:感悟文化傳承
夕陽西下,實踐隊在文化園正門合影留念。門額上"孫子文化園"五個大字筆力雄健,兩側楹聯(lián)"兵圣遺風傳千古,智謀潤物澤萬家"在晚霞映照下熠熠生輝。
回程的大巴上,隊員們熱烈討論著當天的見聞。隊員們最深的感觸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古代兵器的“器以載道”,二是鎧甲設計的“以人為本”,三是射藝修煉的“身心合一”。
結語
本次實踐活動通過"觀兵器、穿鎧甲、習射藝"的沉浸式體驗,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兵家文化不僅是博物館的陳列,更是可以觸摸、可以體驗的活態(tài)傳承。從青銅劍的鑄造工藝到鎧甲的防護設計,從射箭的心法要訣到兵器的禮儀內(nèi)涵,每一處細節(jié)都閃耀著古人智慧的光芒。未來,實踐隊將把這些收獲轉化為生動的文化推廣素材,通過新媒體平臺、校園展覽等形式,讓古老的智慧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生。
(通訊員 閆亦凡)
社會實踐推薦
- 青春助力金融 實踐綻放成長
- 為響應“青鳥計劃”號召,引導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增長才干、服務社會,“返家鄉(xiāng)”實踐團成員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來到山東
- 08-01
- 吳儂軟語傳鄉(xiāng)韻 親子巧語筑心橋
- 七月,流火的季節(jié)點燃青春的熱情。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張家港市楊舍鎮(zhèn)云盤社區(qū),開啟了
- 08-01
- 筆墨藍靛繪童真,非遺傳承綻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園里,一場非遺與童真的邂逅正溫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者們帶著書法、藍印花布
- 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