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史知興替,文脈共綿延
兵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銀雀山漢墓竹簡則是其珍貴載體。它與儒家文化等思想流派共同構筑了中華文明的多元根基。為深度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講述中國古代兵家的智慧故事,挖掘其中蘊含的戰略思維、辯證哲學與人文精神并深入探究兵家文化在當代的傳承現狀,2025年7月2日,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兵譯風華”社會實踐隊踏入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探索了兵家文化的獨特魅力。
隊員們來到銀雀山漢墓展廳,先通過展柜中泛著沉靜光澤的簡牘,了解到這里承載著兩千年前的兵學文化——《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朱墨字跡雖歷經歲月,卻仍透著穿透時空的力量,漢代書手抄寫的沙沙聲、沙場將領研讀兵策的沉吟仿佛都凝縮在這方寸竹片里;诖,他們決定圍繞這些簡牘展開深入探尋,在駐足凝視、細細品讀的過程中,隊員們感受到兵學智慧并非遙遠的傳說,而是與歷史細節緊密交織的文明印記,課本里的典故也因此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在史書中品讀完兵家文化的謀略與智慧后,隊員們來到了兵書專題區,他們走進兵書專題區這一互動性的討論空間,開展了圍繞兵學智慧的交流與沉思。當“知己知彼”“不戰而屈人之兵”等字句從簡牘上浮現,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探討這些智慧在當下的意義,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這些古老思想從未褪色,早已化作當代人面對挑戰時的思辨底色,融入決策與行動的邏輯里。在深刻體會到兵家思想蘊含著的深厚內涵后,隊員們繼續深入展區,在復原的墓葬場景區域進一步延伸探索,觀察陶俑的姿態、漆器的紋路、農具的磨損等細節。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感受到歷史并非割裂的片段,這些器物里跳動的煙火氣恰是文明延續的脈搏,與今天的生活隱隱相扣,也更清晰地體會到一館簡牘與一所學府共同守護文明火種的意義。
離開展廳時,暮色初臨,隊員們望著館外的車水馬龍,心中涌動著別樣的感觸:原來,文明的傳承從來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接續。這些簡牘不僅讓他們了解了古老的文化背景,更成為指引未來的路標,激勵著他們日后在各自領域用新時代的語言詮釋這些智慧,讓銀雀山的光芒照進更遠的征程。
這場觀展像一場跨越兩千年的相遇,那些靜靜陳列的簡牘,不僅是《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載體,更像是無數先民智慧的凝結——從落筆書簡的文人,到墓葬中留存日常器物的平民,他們的生命痕跡都刻在了這些文物里。隊員們深深體會到,歷史從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能觸摸、能感知的血脈,那些簡牘上的謀略、陶器里的煙火,早已融入民族的精神基因。此刻,大家心中涌動著一種自覺: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不僅要做歷史的觀者,更要做文明的傳者。未來,無論是深耕學術解開更多簡牘密碼,還是用創新方式讓古老智慧走進生活,都是對這場相遇最好的回應。銀雀山的光芒,終將在接力傳承中,照亮更遠的前路。(通訊員 李玲)
社會實踐推薦
- 青春助力金融 實踐綻放成長
- 為響應“青鳥計劃”號召,引導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增長才干、服務社會,“返家鄉”實踐團成員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8日來到山東
- 08-01
- 吳儂軟語傳鄉韻 親子巧語筑心橋
- 七月,流火的季節點燃青春的熱情。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于2025年7月25日踏入張家港市楊舍鎮云盤社區,開啟了
- 08-01
- 筆墨藍靛繪童真,非遺傳承綻新姿
- 盛夏的暑托班校園里,一場非遺與童真的邂逅正溫柔上演。2025年7月21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者們帶著書法、藍印花布
- 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