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臨床醫學“爾瑪傳薪火,羌風筑夢行”民族文化隊來到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參觀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
走進館內,“山川永紀”四個大字格外醒目,背后的青銅浮雕記錄著從地震發生到重建的全過程。對面展區呈現四川受災地區的地震斷裂帶,紅色標注重災區,黃色標示波及區,羅馬數字標注地震密度。指針指向2點28分,仿佛帶回2008年5月12日那個瞬間,展區內受損車輛殘骸訴說著災難的殘酷。
2008年5月18日,胡錦濤同志來到現場,溫家寶同志趕赴災區指揮,黨中央迅速部署抗震救災。基層群眾自救互救,人民軍隊跳傘了解情況,武警、公安消防用聲波探測儀等設備救援,醫務人員在帳篷中手術,防疫人員開展防疫,工程人員搶通道路,震后第8天仍有生命被救出。
地震形成唐家山堰塞湖,專家乘直升機協助疏通;各地及港澳臺同胞、海外華人華僑捐款捐物,幸存群眾獲得板房,得以安置。
黨中央發布重建條例,規劃新北川,實行對口援建,要求重建中注重保護綿竹年畫等傳統文化,紀念館中心的“希望之樹”與重建油畫展現著重生力量。
參觀結束后,隊員們舉行獻花活動,緬懷遇難同胞。通過直面地震遺址、殘骸及遇難者相關陳列,隊員們直觀感受到災難的殘酷與生命的脆弱,更深切體會到每個逝去生命背后是一個個家庭的破碎,從而在心中刻下對歷史的敬畏與對生命的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