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盛夏七月,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以“雞血石上話傳承,代際接力守匠心”為主題,深入杭州臨安區,聚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昌化雞血石雕技藝,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調研之旅。團隊成員通過走訪大師工作室、對話非遺傳承人,深入探索了千年石雕技藝中的匠心傳承與創新脈搏,以青春的腳步丈量文化共富之路。
圖為師生參觀雞血石博物館合影
抵達臨安昌化雞血石博物館后,團隊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錢友杰的帶領下,開啟了一場文化與藝術的深度之旅。展館內,一塊塊昌化雞血石色澤艷麗、質地溫潤,或被雕刻成精美的擺件,或被打磨成別致的印章,每一件作品都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錢友杰為同學們詳細介紹了雞血石的品種、產地、形成過程以及雕刻工藝,帶領大家從一塊普通的石頭,看到了它如何在匠人的手中化身為藝術品。同學們一邊仔細觀賞展品,一邊認真聆聽講解,對昌化雞血石的文化內涵與雕刻技藝有了初步的認識。
圖為館內收藏的雞血石展品
刀筆刻春秋,大師話傳承
昌化雞血石,因其獨特的血色紋理被譽為“石中皇后”,承載著千年的文化積淀與匠人智慧。在昌化雞血石博物館,實踐團隊員們有幸拜會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錢高潮、省級非遺傳承人錢友杰。錢高潮大師向隊員們動情講述雞血石雕的歷史與傳承。錢大師表示,雞血石雕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文化的延續,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匠人對自然的敬畏與對藝術的追求。“石頭不說話,但作品會替匠人發聲。”四十年刀耕不輟,守正中孕育新章,這是每一位傳承人的使命。
圖為錢高潮大師接受采訪畫面
圖為錢友杰大師接受采訪畫面
傳統是根,創新是翼
在潘漢斌的工作室,隊員們感受到傳統與創新的完美融合。潘漢斌作為浙江省非遺項目(雞血石雕)代表性傳承人,從藝四十余載,始終堅持“傳統是根,創新是翼”的理念。當實踐團成員吳夢如提出“如何吸引年輕人關注雞血石雕”這一問題時,他凝視著工作室里斑駁的石屑回答:“現在的大環境里,年輕人有他們的星辰大海,傳承要像雞血石的‘活血’——不能硬灌,而要浸潤。”他希望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年輕人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對非遺技藝的興趣與熱愛。
圖為潘漢斌大師接受采訪畫面
青春印青石,浙脈永流傳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不僅讓隊員們深入了解了雞血石雕的歷史與現狀,更看到了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潛力。隊員們紛紛表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他們有責任也有使命成為文化共富的“鑿光者”,以實際行動守護非遺技藝,傳承匠心精神。
雞血石雕技藝的傳承,不僅是一門技藝的延續,更是浙江精神的生動注腳。從宋代的采石工藝到當代的石雕藝術,雞血石見證了浙江人民的智慧與堅守。正如錢高潮大師所說:“石頭不說話,但作品會替匠人發聲。”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隊員們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給予非遺文化更多的關注與支持,讓這一傳統技藝在數字化浪潮中繼續綻放光彩,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通訊員:吳舒悅 鄭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