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張家界,山間蜜香浮動。華中農業大學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9日走訪了張家界五雷蜂蜜有限公司,對話總經理肖華,聽他講述一個從深圳外企辭職的新農人,如何用十年時間,在張家界的山水間鋪出一條農產品轉型之路,讓“一界農戶”蜂蜜不僅成了張家界特色名片,更成了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緣起
“2015年,互聯網+正熱,天貓淘寶讓農產品有了新銷路。”肖華的話把記憶拉回十年前。彼時他在深圳外企已干了若干年,恰逢慈利縣政府招商,希望借助移動電商崛起的東風,打造當地的農產品品牌,他回到湖南,投身農業。
當被問到為何選擇蜂蜜作為一界農戶的主要產品時,肖華表示,在調研張家界兩區兩縣多種農產品后,他們發現蜂蜜藏著巨大潛力:本地有四百年養蜂史,老百姓用傳統圓筒蜂箱養蜂,基礎扎實;蜂蜜老少咸宜、保質期長,損耗遠低于其他農產品;市場接受度高,卻因行業亂象缺“真蜜”。“我們想以蜂蜜為切口,做一個農業產業鏈的樣板。”
于是,從規范養蜂到建現代化工廠,傳統圓桶養蜂法融合活框技術,一條“養蜂—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慢慢成型。

肖華帶領團隊參觀生產車間 于超龍攝
深耕
“十年前以為開個天貓店鋪就有銷量,太天真了。”肖華笑談早期的電商實踐。他們入駐天貓、京東等平臺,卻發現“開店只是開始”,流量獲取、運營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持續投入資金。
難題不止于此。打造農產品全產業鏈需要大量資產投入,規范養殖、建設現代化工廠以保證食品安全、備足原料都需要花錢。“錢都砸在了生產端,到了品牌推廣的時候,口袋就空了。”肖華坦言,這是很多中小型企業面臨的共性困境,也是他們十年間沒能快速打響品牌的原因。
但互聯網的浪潮從不停歇。從報紙電視到智能手機,從電商平臺到直播短視頻,肖華和團隊慢慢明白:“做品牌得跟著時代跑。”這幾年,他們調整思路,先穩定銷路,再謀劃生產。通過與大V網紅合作,用優質產品換渠道資源,積累了幾十萬瓶的銷量。“低端利潤我們賺,先活下來,才能談發展。”

肖華接受團隊成員采訪 王茂攝
破局
“現在是最好的窗口期。”肖華眼中閃著光。他提到,AI、直播的興起,讓電商有了新玩法。不用再砸錢爭媒體廣告,普通人拿起手機就能做宣傳;AI能幫忙寫文案、剪視頻,幾分鐘出一條內容,門檻低了太多。在公司十周年之際,肖華計劃成立新媒體部門,自己也將走到鏡頭前,用個人IP講好五雷蜂蜜的故事。
而這條轉型路,始終與山里的蜂農緊密相連。為了保證蜂蜜的純凈,他們獨創兩種合作模式:一是保底價定制,要求一個花期只采一次封蓋蜜,用高價換蜂農“慢養”,既減少了蜂農勞動強度,又保證了蜂蜜質量;二是溢價收購成熟蜜,依靠這兩種模式支撐高端產品線。“蜂農收入穩了,才愿意守著老手藝。”肖華說,當地蜂農跟著他們干,不僅學到了規范養蜂技術,收入也比以前翻了番。

蜂農展示蜂箱 高于珊攝
“再干十年!”面對未來,肖華語氣堅定。他說,農業難,但一界農戶活過了十年,靠的就是“把一件事做透”的韌勁——不貪大求全,只做“一米寬、一萬米深”的企業,能服務好認可他們的140萬消費者,就足夠了。
“現在很難,但未來會更好。”肖華的話,或許正是新時代里,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的共同心聲——用技術激活傳統產業,用堅持守護鄉村甜蜜,這條路,值得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