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的城市脈絡中,革命遺跡如同一顆顆明珠,串聯起往昔崢嶸歲月,訴說著這座城市的紅色記憶。作為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寧波留存著眾多革命舊址遺跡,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大革命時期中共寧波地委舊址紀念館,便是這段紅色歷史的重要地標。7月1日下午,炎炎烈日下,“血色四明,薪火甬傳”調研小隊懷揣著崇敬之情,踏入紀念館,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實地參觀之旅。
圖 1“血色四明,薪火甬傳”小隊在紀念館門口拍集體照 徐王潔攝
大革命時期中共寧波地委舊址紀念館,原為啟明女中所在地絲巷弄星云坊(后為絲戶巷17號),1994年城區改造時向西遷移50米至現址,位于解放南路206弄17號(城隍廟地鐵站D口步行270米) 。1925年二三月間,中共寧波支部在湖西醋務橋啟明女中成立,這是黨在寧波最早的基層組織。同年8月,寧波支部改為中共寧波獨立支部,駐地隨啟明女中遷至絲巷弄星云坊。1926年1月17日,中共寧波全地方第一次大會在啟明女中召開,選舉產生了中共寧波地方執行委員會,此處成為中共寧波地委機關所在地,也是寧波最早的黨、團機關秘密駐地,點燃了寧波革命的火種。
圖 2寧波地委舊址紀念館內部浮雕 王瀟晗攝
如今的紀念館為三間兩廂一天井、二層磚木結構洋房,門樓為拱券式,上額“星云坊”,館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一磚一瓦盡顯年代的痕跡。從拱門進去,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三個革命烈士的雕像,它們目光如炬,背靠著鮮艷的紅旗,像三位戰士守護著這小小的紀念館。穿過石板造成的狹窄走廊,內有一處天井,陽光從天井灑下來,照著墻壁上“大革命時期中共寧波地委舊址紀念館”亮堂堂的。館內共設三個展室,陳列有革命先烈的塑像,以及大量珍貴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這些展品在這三件小房子內保存完好,生動展示了五四運動以后新文化在寧波的傳播、寧波黨團組織的創立、啟明女中在大革命時期作為共產黨人秘密活動和斗爭基地的情況。此外,中間展室還展出了講述中共寧波地下黨的聯絡和資助人“眾家阿姆——陳馥老太”事跡的連環畫,全方位展現了大革命時期中共寧波地方組織帶領寧波人民在白色恐怖下經受嚴峻考驗、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光輝歷史。
圖 3革命先輩雕像 王瀟晗攝
圖 4“眾家阿姆——陳馥老太”事跡的連環畫 王瀟晗攝
近年來,寧波高度重視革命遺跡的保護工作。率先出臺《寧波市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規定》,為革命遺跡的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全市加大專項資金投入,眾多革命遺址得到有效保護與實質提升,像大革命時期中共寧波地委舊址紀念館等66處革命遺址,在資金的支持下,修繕維護工作得以順利開展,讓這些歷史建筑重煥生機。同時,革命遺址紀念標識標牌設立工作也在加快推進,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435處革命遺址亮出“身份牌”,方便市民與游客了解其歷史背景與價值;寧波并結合現代科技,積極開發旅游小程序,大部分紅色景點免費開放給公眾,只需在小程序上預約一下,將紅色文化從這代傳到下代,寓教于樂最是關鍵。
不過,在革命遺跡保護工作持續推進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部分零散的革命遺跡存在破損、年久失修的狀況,一些紀念設施周邊環境臟亂,影響了遺跡的整體風貌與參觀體驗。紀念館就是一鮮明的例子,紀念館深居小巷居民樓內,周邊環境嘈雜,且蹤跡難尋,易迷路,又例如藍碧軒四烈士公墓、周樹春烈士墓等,存在著破損、開裂、蟲蛀、風化,周圍綠化缺乏修整,雜草叢生,周邊堆放有垃圾等現象。同時,對遺跡保護重視程度低,雖然紀念館小,但只有一位年邁的保安爺爺駐守門口,志愿者們的身影少見;而且,館內并無任何降溫和保暖設施,炎炎夏日和嚴酷冬日難以提供一個舒適的觀光環境。并且,革命遺跡的開發利用水平還有待提高,如何將這些歷史資源轉化為生動的教育素材與旅游資源,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圖 5紀念館深居小巷內,周邊環境雜亂 徐王潔攝
為了讓革命遺跡“活”起來,寧波也在積極探索活化路徑。一方面,推進紅色資源數字化,打造互動式、參與式、沉浸式學習教育模式。目前,全市26個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制作了VR全景視頻,35個基地推出“紅色地圖”,71個基地設置了數字二維碼,還拍攝了49部紅色影片或短視頻,讓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更加便捷地了解革命歷史。另一方面,結合鄉村全域旅游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深挖紅色資源內涵,大力開發“紅色+”多業態的文旅產業集群。如打造紅色研學游線路,將大革命時期中共寧波地委舊址紀念館等革命遺跡串聯起來,讓游客在參觀中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促進紅色文化保護傳承與紅色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
革命遺跡是歷史的饋贈,保護和利用好這些珍貴資源,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紅色是中國紅,是我們每個人的底色,是需要我們深耕它,賦予它鮮活的生命,走進每個人的心中。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寧波的革命遺跡將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為傳承紅色基因、推動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為文化強國注入強勁的力量!我們將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