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值七七事變八十八周年紀念日之際,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赴井岡山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大井朱毛舊居、荊竹山等地,開展了一系列意義非凡的實踐活動,旨在追尋革命先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
舊居留史跡,青史照來人 上午九時,實踐隊員們同乘大巴準時到達大井朱毛舊居。這里曾是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和紅軍開展革命活動的關鍵場所之一。在1929年1月30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失守,敵人下達“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換種”的命令,致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被燒得滿目瘡痍,只留下斷壁殘垣。

實踐隊員在大井聆聽老師講解三件“原物” 尤淇攝
而其中保留下來的三件“原物”,格外吸引實踐隊員的目光,那便是毛主席坐過的讀書石、大井丁字形殘墻和兩棵常青樹。
這塊讀書石,陪伴主席度過讀書、看報、批閱文件的學習時光,更其實后人既要“讀有字之書,也要都無字之書”;這面滿是彈孔炮痕的墻,訴說著革命年代槍林彈雨的殘酷,更見證著為爭取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紅軍戰士們不屈的斗爭;而這兩顆長青樹又被稱作“感情樹”,歷經敵人烈火焚燒而不枯,恰似中國革命般擁有頑強的生機與希望。實踐隊員們在大井朱毛舊居內久久徘徊,每一處遺跡都讓他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這些“原物”如同無聲的導師,向他們講述著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傳遞著寶貴的革命精神。

實踐隊員模仿勝利瞭望 尤淇攝
荊竹山承紀,雷石鑒初心 隨后,實踐隊來到荊竹山。這里是三大紀律的發源地,點燃了井岡山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雷打石前,實踐團成員結合自身學習生活和工作情況,通過制定隊內“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形式,深刻感悟當年革命軍隊紀律建設的重要性。實踐隊隊員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食安2303班張茜表示:“
當年,‘三大紀律’讓紅軍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成為革命勝利的重要保障。今天我們制定隊內的紀律,就是希望能以革命先輩為榜樣,規范自身言行,確保實踐活動順利開展,也讓大家在遵守紀律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紀律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內涵。”
實踐隊員在雷打石學習精神 崔科凡攝
家風承初心,紅課潤青衿 薪火永相傳,奮進新征程。7日下午,一堂以“初心”為主題的家風課在綜合樓307展開。實踐團邀請到革命先輩曾志之孫石金龍老師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趙杰之女趙進軍老師,為隊員們講述兩位革命先輩鮮為人知的初心故事。
石金龍老師身著樸素的白色襯衫,緩緩開口講述起奶奶曾志的故事。“
奶奶15歲就投身革命,在艱苦的歲月里,她始終堅守著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有一次,為了不拖累部隊轉移,她忍痛將剛出生的孩子寄養在當地老鄉家,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得以重逢。”講到這里,石金龍老師的聲音有些哽咽,臺下實踐隊員們的眼眶也泛起了紅。

實踐隊員聆聽石老師深情講述 崔科凡攝
趙進軍老師帶著一個陳舊的筆記本走上前,封面雖已磨損,卻被精心包上了紅色布套。“這是我弟弟趙建軍犧牲前留下的筆記本。”她輕輕翻開筆記本,泛黃的紙頁上,鋼筆字跡遒勁有力。當讀到“
我的父母都是革命者,你們為革命奔波了一生,作為你們的后代,作為毛澤東時期的青年,我必須走你們走過的路,到部隊中去鍛煉,這樣在我回顧往事時,才會無愧地說,在建設偉大共產主義的事業中,我盡了一份自己的力量”時,趙進軍老師的聲音帶著克制的顫抖。她補充道:“父親趙杰和母親都是抗日時期的老紅軍,他們常說‘家風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家里的六個孩子,成年后全部穿上軍裝,而趙建軍烈士,更是用生命踐行了報效祖國和人民的錚錚誓言。

實踐隊員聆聽趙老師深情講述 崔科凡攝
在七七事變八十八周年這一特殊節點,實踐隊員們通過重走革命舊址、傳承紀律精神、聆聽家風故事,不僅在歷史遺跡中觸摸到了革命歲月的溫度,更將這份深刻感悟轉化為了砥礪前行的奮進力量,讓紅色基因真正融入青年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