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海風攜暑。7月13日,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滴水行動之海韻文耕小分隊于高塘島鄉啟動集體備課專項行動,以匠心精神雕琢教學方案。團隊成員們聚焦海洋主題課程研發,通過多輪教案推敲、教具優化及全流程模擬演練,將海島非遺技藝與現代知識體系深度融合,旨在為當地學子打造兼具文化傳承與趣味性的暑期課堂。
一、深耕特色課程,融入海島基因 備課組采用"資源轉化+場景教學"模式,系統梳理高塘島鄉特色元素。在備課過程中,大家合作互助,不斷收集資料、制作課件。。海洋科普課上,大家摒棄傳統說教式教學,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手工課,引入真實貝殼標本、潮汐規律模型等教具,引導孩子們通過觀察、繪畫、拼接,認識島礁周邊的魚蝦蟹貝。“我們還計劃帶領孩子們制作‘海島生態瓶’,讓他們在趣味活動中了解家鄉的海洋生態環境。”負責科普課程的隊員詹同學介紹道。
圖為實踐隊伍集體備課確定教學內容
針對海島非遺文化傳承,團隊深挖高塘島鄉“海鹽曬制”“漁燈民俗”等本土資源,將其轉化為生動的課堂內容。“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課程,讓孩子們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增強對家鄉的認同感。”團隊成員王同學表示。
二、模擬課堂演練,筑牢教學根基 試講環節將整場活動推向高潮。實踐團成員們輪流上臺,模擬真實的教學場景,進行各類課程試講。試講過程中,成員們全情投入,大家以昂揚的姿態與鮮活的表達展開教學:有的成員借助趣味故事切入主題,快速抓住“學生”目光;有的成員則運用多媒體工具,展示精致圖文與影像素材,讓課堂內容更顯豐富;還有的成員設計了小組討論環節,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與自主思考。與此同時,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提問應答、互動交流及突發情況,也在這一環節得到全面呈現。
圖為實踐隊伍輪流模擬試講
三、研討反思精進,打磨教學細節 臺下的伙伴們則化身為“學生”、“觀察員”,認真聆聽每節課程,并從教學內容深度、授課方式適配性、課堂互動有效性、時間分配合理性等維度開展全面觀察與詳細記錄。
試講結束后,團隊成員圍坐開展集中復盤。大家逐一對每位授課成員的表現進行細致分析:既肯定教學思路清晰、知識體系完整等優點,值得大家學習;也直面問題指出待優化環節:比如部分知識點講解偏于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個別環節的師生互動設計不夠巧妙,未能充分調動參與熱情。
針對這些問題,團隊結合教學目標共同研討解決方案,從放緩講授語速、細化游戲規則到預設突發提問應答策略,對課堂細節進行逐點打磨,成員們據此進一步修訂完善課件內容,為授課作出了妥善的預案。成員徐同學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我的備課觀念得到了極大的創新,我驚奇地發現原來語文課堂的形式可以如此變化!”
圖為實踐成員反思修改教案實拍圖
本次備課行動彰顯出團隊的協作精神。當看到凝結集體智慧的教案集與特色教具箱時,成員們對即將開啟的教學旅程充滿信心。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實踐團隊將持續優化課程設計,用知識火種點亮海島童心,在潮起潮落間書寫屬于這個夏天的教育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