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感悟偉大革命精神、筑牢青年一代的信仰根基,7月3日上午,常州工學院“對話秋白·青春筑夢”實踐團隊的成員們齊聚常州市瞿秋白紀念館,開展主題研學實踐活動。
上午八點,實踐團成員踏入瞿秋白紀念館,開啟紅色精神尋訪之旅。此次研學活動重點學習瞿秋白的革命生涯與精神遺產,成員們通過實地參觀、沉浸研討,領悟“信仰如山、求知若渴、勇于擔當、赤誠奉獻”的瞿秋白精神內涵。
在講解員引導下,成員們依次參觀記錄瞿秋白生平的各個主題展廳。“少年苦讀”展廳內,陳舊的書本、泛黃的筆記,展現了少年瞿秋白的刻苦攻讀,他自幼飽讀詩書,為日后投身革命事業奠定了文化基礎。“尋求真理”展廳陳列著瞿秋白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的手稿和信件,記錄了他在風雨如晦的年代尋覓真理的歷程,從接觸進步思想到遠赴蘇俄考察,每一步都充滿艱辛與執著。

圖為成員觀看瞿秋白掛畫。武蘭蘭攝
“革命征程”展廳的歷史照片和影像資料,記錄了瞿秋白參與領導多次重要革命運動、在黨早期建設和發展中的作用,以及他以筆為槍,撰寫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揭露反動勢力的文章,在思想文化戰線上與敵人斗爭的經歷。成員們神情專注,不時駐足記錄。成員武蘭蘭在瞿秋白獄中手稿展柜前凝神許久,稱親眼看到這些文字,更能體會秋白在生死關頭對信仰的堅守,“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的使命感是對新時代青年的鞭策,成員們深以為然。

圖為成員觀看瞿秋白手稿。姜季翎攝
此次研學實踐活動創新設置“沉浸式課堂”環節,成員們在紀念館的具體場景中,圍繞“秋白精神的時代價值”“《多余的話》體現的共產黨人坦蕩胸懷”等議題展開討論。成員們結合歷史與當下社會現實,剖析瞿秋白精神的內涵與外延,現場氣氛活躍。成員李欣儀在小組分享中表示,秋白的學識修養和奉獻精神啟示工科生不僅要鉆研技術,更要涵養家國情懷,將個人所學融入國家發展需求,不做只懂技術的“工匠”,要成為有擔當、有情懷的時代新人,并將這段話寫在留言板上。

圖為成員李欣儀寫下研學留言。武蘭蘭攝
團隊指導老師丁秋娜向成員們系統講述了瞿秋白在常州的成長片段,詳細梳理了其思想形成與發展的脈絡。她具體介紹了瞿秋白童年時光中,多件對其性格塑造和價值觀確立產生深遠影響的日常小事:鄰里間的互幫互助讓他早早樹立了善良與擔當的意識,家鄉深厚的人文底蘊則為他奠定了扎實的文化素養,這些經歷共同為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積累了重要的精神基礎。
在講述過程中,丁秋娜明確總結了秋白精神的核心內涵,并對成員們提出具體要求:“要從這段歷史中準確把握初心使命,把個人理想追求主動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以務實行動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書寫青春篇章。在當前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必須像瞿秋白那樣,始終保持堅定的信仰立場,堅持不懈的求知態度,具備為國家發展和人民利益奉獻全部的覺悟與能力。”
參觀結束后,全體成員整齊肅立于瞿秋白雕像前,莊嚴重溫入團誓詞。實踐團負責人武蘭蘭表示,此次“對話秋白”研學活動不僅是一次歷史教育,更是一次信仰淬煉。
實踐團還同步開展了“秋白精神進校園”預熱行動,成員們分組對紀念館內的革命文物進行數字化信息采集,通過拍攝高清影像、記錄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整理形成包含20余件展品的圖文數據庫。同時,結合專業所長,團隊在紀念館周邊社區開展“重走秋白足跡”調研,走訪青果巷瞿秋白故居、常州府中學堂舊址等歷史地點,與當地居民、文史學者交流,收集到10余則關于瞿秋白的民間記憶與地方史料。期間,實踐團成員還向社區青少年發放紅色文化宣傳手冊,通過簡易的歷史小故事講解,讓青少年對瞿秋白的革命事跡有了初步了解,為后續校園宣講積累了第一手素材。

圖為團隊全體成員研學合照。武蘭蘭攝
研學活動之后,成員們表示,將把活動中感悟到的精神力量轉化為實際行動,傳播秋白精神,激勵更多青年以奮斗之姿筑夢新時代征程,讓瞿秋白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