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五間鎮,草木蔥蘢。2025年7月18日,重慶外語外事學院“尋韻昌州古郡,煥新永川鄉脈”社會實踐團奔赴永川區五間鎮,走近老黨員與退伍老兵,聆聽他們在歲月中沉淀的故事,感悟信仰的力量。當實踐團的青年學子們踏上這片土地時,一位身形挺拔、目光堅毅的退伍老兵早已等候在路口。他便是榮代來,一位將青春與熱血奉獻給邊關的共產黨員。二十載風霜雨雪,在他臉上刻下了歲月的痕跡,卻磨不滅眼中的赤誠。在與他相處的日子里,實踐團成員們深切感受到:邊關的風雪不僅鍛造了他的筋骨,更淬煉出一顆滾燙的初心。
一、雪漫邊關:用腳步丈量忠誠的青春 2002年的冬天,新疆伊犁的邊境線上,寒風如刀。榮代來背著厚重的行囊,第一次踏上這片被冰雪覆蓋的土地。"下車時,睫毛都凍在了一起,哈口氣能在圍巾上結成冰碴子。"他笑著回憶,語氣里沒有絲毫抱怨,仿佛那刺骨的寒冷只是青春里一段尋常的注腳。
彼時的邊防哨所,條件艱苦得超出想象。沒有暖氣的營房里,被褥常常結著薄冰;巡邏路上,積雪沒到膝蓋,每走一步都要耗費全身力氣;夏季的蚊蟲能"把人抬走",冬季的暴風雪能將帳篷掀翻。榮代來所在的連隊負責駐守30公里邊境線,每月至少要完成4次全線路巡邏,一次巡邏就要徒步兩天一夜。
"最難的是穿越'死亡谷'那段路。"榮代來指著老照片里一條被積雪掩埋的山谷說。2003年深冬,他隨隊執行巡邏任務時遭遇暴雪,能見度不足一米。"走在前面的班長突然掉進雪窩,我們手拉手才把他拉上來,每個人的手套都凍在了一起。"那次巡邏,他們比原定時間晚了8小時回到哨所,凍僵的雙腳泡在熱水里時,竟沒有一絲知覺。
在邊關的三年,這樣的"較量"不勝枚舉。他曾在暴雨中守護界碑,任憑泥水灌進靴筒;曾在烈日下潛伏觀察,紋絲不動直至中暑;曾在除夕夜站哨,聽著遠處的鞭炮聲思念家鄉,卻握緊鋼槍不肯松懈。"界碑是國家的尊嚴,我們站在這里,就是要讓每一寸土地都刻著'中國'二字。"榮代來的聲音陡然洪亮,"那時候不懂什么叫'奉獻',只知道腳下的土地不能丟,身后的祖國不能忘。"
2005年退伍前夕,榮代來在黨旗下莊嚴宣誓。那天,他特意穿上洗得發白的軍裝,胸前的團徽與剛領到的黨員徽章交相輝映。"在邊關,每天都能看到界碑旁的護碑人,看到風雪里搶修線路的通信兵,看到為救戰友犧牲的老兵......他們中大多是黨員。"他說,"入黨不是一時沖動,是想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能為這片土地多做點事。"
從那天起,"黨員"二字成為榮代來生命中最重的分量。他把入黨志愿書工工整整地縫在軍裝內側,巡邏時貼在胸口,仿佛能感受到信仰的溫度。"紀律是軍人的魂,更是黨員的根。"他始終記得老班長的話,無論是訓練還是執勤,永遠第一個出現在隊列里,最后一個離開訓練場。戰友們說:"跟著榮代來,再苦再累心里都踏實。"
二、初心如磐:脫下軍裝,使命從未褪色 2005年深秋,榮代來告別了駐守三年的邊關,退伍回到家鄉五間鎮。站在熟悉的田埂上,他卻一度感到迷茫:"脫下軍裝,我還能為國家做些什么?"
轉機出現在一次社區志愿服務中。當時,鎮上的敬老院需要人手修繕房屋,榮代來二話不說扛著工具就去了。"爬到屋頂補瓦片時,突然覺得和在邊關修哨所很像——都是在守護需要守護的人。"他恍然大悟,守護的形式或許不同,但那份責任與擔當,從來都在心里。
從此,榮代來成了鎮上的"大忙人"。社區里的排水溝堵了,他帶著鐵鍬清淤;鄰居家的老人行動不便,他每天上門幫忙買菜;疫情防控期間,他連續40天守在村口卡點,寒冬里裹著軍大衣登記信息,凍得發紫的手卻從未停下記錄的筆。
從邊關到家鄉,榮代來以黨員之責、軍人之魂,在不同陣地詮釋擔當。脫下軍裝,責任未卸,他把對家國的愛,融入日常的堅守與奉獻,成為鄉親們信賴的“守護者”。這一份初心如磐,讓“黨員”二字在平凡處閃光,也讓軍人的使命,在鄉土間延續滾燙溫度,待陵園深處篇章開啟,這份精神傳承,定將繼續書寫新的感動與力量。
三、陵園深處:六十三個名字里的精神傳承 在五間鎮郊外,一座不起眼的陵園靜靜矗立。四十余載風雨侵蝕,墓碑上的字跡已有些模糊,但榮代來能準確叫出每一位烈士的名字。"這是1962年犧牲的李班長,這是1984年為保護群眾犧牲的王排長......"他的手指輕輕拂過冰冷的石碑,仿佛在與老友對話。
這座陵園安葬著63位烈士,他們中有戍邊戰士,有抗洪英雄,也有見義勇為的普通群眾。榮代來與這里的緣分,始于2006年。那時他剛退伍回鄉,聽說陵園年久失修,便主動申請擔任義務守陵人。"一開始就是想給烈士們掃掃墓、拔拔草,沒想到一干就是數十年。"
每年清明,榮代來都會帶著工具來到陵園,仔細擦拭每一塊墓碑,為烈士們獻上親手栽種的松柏。陽光下,63座墓碑整齊排列,像一列永遠不會解散的隊伍。榮代來站在隊伍前,身姿如當年在邊關站崗時一樣挺拔。實踐團成員們突然明白:這座陵園不僅是烈士的安息之地,更是榮代來踐行初心的"戰場"——他用數十年的堅守告訴世人:英雄從未遠去,他們的精神,正被一代代人接力傳承。
四、寄語青年:把個人奮斗綁在國家發展的戰車上 當實踐團的青年學子圍攏過來,榮代來的眼神里,瞬間漾開溫柔又殷切的光。他緩緩啟唇,語調帶著歲月沉淀的厚重與期許:“孩子們,老輩人常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艱苦奮斗呀,是咱祖祖輩輩攥在手心、傳了一代又一代的根脈。就像老家灶臺里的火種,不管風雨怎么打,得好好續著,讓這熱勁兒一直暖著咱前行的路。”
說這話時,他微微前傾身子,目光灼灼地望向青年。末了,又加重語氣,似要把話語釘進大家心里:“年輕人吶,得多往老一輩革命烈士的故事里鉆。你看那些英雄,不怕犧牲、甘愿奉獻,把熱血潑進山河,把生命融進家國。那股子精神,是黑夜里照路的火炬,是寒冬里煨人的炭火。新時代了,別總盯著眼前那點享樂,得把眼光往遠了放,心里揣著天大的理想。讓自己奮斗的小齒輪,死死咬住國家發展的大齒輪,咱們一塊兒使勁兒,才能活出咱這代人的氣派、活出對得住這片山河的價值!”話語落時,他布滿皺紋的眼角,還閃著期許的光,仿佛已看見青春力量匯入時代洪流,奔涌向前。
五、精神標桿:用歲月踐行的生命信條 從邊關到家鄉,從軍人到黨員,榮代來的身份在變,但有些東西從未改變。"吃苦、奉獻、傳承、擔當",這八個字不僅是他對青年的囑托,更是他用二十載歲月踐行的生命信條。
在五間鎮,提起榮代來,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社區主任說:"只要有困難,找榮代來準沒錯。"老兵們說:"他身上有軍人的魂,更有黨員的樣。"孩子們說:"榮爺爺講的故事,比動畫片還有意思。"
實踐團的青年學子們在總結報告中寫道:"榮代來同志用一生詮釋了什么是'初心'——它不是掛在嘴邊的口號,而是風雪里的堅守,是平凡中的執著,是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國家的事當成家里的事。"
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榮代來或許只是千萬共產黨員中的普通一員,但他用忠誠與堅守豎起的精神標桿,正激勵著無數青年以奮斗為筆,在祖國的大地上書寫新的傳奇——這,便是對英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對初心最生動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