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一日,一支來自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名為 “碳本溯源,創藝承新” 的社會實踐團,將探索的目光投向環保文創領域,走進北京 “抱樸再生”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開啟了一場關于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環保文創價值的深度探尋之旅,為青春注入綠色思考,為環保文創融合年輕力量探尋路徑。
一、初遇抱樸:踏入環保文創新場域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當實踐團成員踏入抱樸再生公司,《道德經》中的哲學智慧與現代環保文創的碰撞氣息撲面而來。成立于2019年的抱樸再生,依托母公司盈創回收成熟的回收再生體系,構建起從廢棄資源回收、改性再造,到藝術設計、商品生產、品牌推廣的閉環產業鏈,“回收來源可追溯、生產流程可監管、商品流向可定位、購買減碳可量化” ,為環保產業書寫著創新范本。
實踐團成員們懷揣求知熱忱,與總經理助手張莉女士展開深度交流。在明亮的會議室里,公司發展背景如一幅長卷緩緩鋪陳——從最初對廢棄物再生價值的挖掘,到如今構建全流程可追溯的循環減碳產業鏈,抱樸再生一步一個腳印,在環保賽道上跑出獨特節奏。成員們手中的紙筆快速記錄,眼神里滿是對環保創新模式的好奇與思索,這場交流,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環保火種的接力。
圖為抱樸再生總助講解公司發展理念 孫藝菲供圖
二、理念解碼:量化與美化的環保哲學
交流中,“量化” 與 “美化” 兩大理念成為理解抱樸再生的關鍵密鑰。“量化” ,是將抽象的低碳行為具象為數據—— 每一件抱樸再生產品上,清晰標注的減碳數值,讓消費者直觀觸摸到環保的 “重量” 。當購買一個由回收塑料瓶制成的背包,數字背后,是資源再生的奇妙旅程,是個人對地球減負的切實貢獻。
“美化” 則承載著更深的文化與美學野心。“器以載道” ,抱樸再生以好故事、哲學、設計、美學與科技為筆,在環保文創畫布上揮毫。從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的服飾,到以生態美學為骨的家居用品,產品成為環保理念的載體,將 “可持續” 從生硬概念,轉化為年輕人愿意擁抱的生活潮流。實踐團成員們聆聽著,逐漸領悟:環保文創,不止于 “環保 + 文創” 的簡單疊加,更是理念與生活、傳統與現代的深度交融。
圖為用六只塑料瓶制作的包 孫藝菲供圖
三、產品洞察:廢棄物的 “變形記”
隨后的產品參觀環節,是一場見證 “奇跡” 的行走課堂。回收塑料瓶蛻變為時尚服飾的纖維脈絡,海洋廢棄漁網化作環保折疊包的堅韌質地,故宮日歷里藏著的再生紙張溫度…… 每一件產品,都是廢棄物的 “變形記” ,更是抱樸再生創新實力的實證。
實踐團成員們近距離觸摸這些產品,感受著再生材料的質感,驚嘆于設計的巧思。“原來環保產品可以這么時尚!” 成員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聲。這些產品打破了大眾對環保文創 “粗糙、小眾” 的刻板印象,證明環保與美觀、實用本可并行不悖,也讓同學們看到環保文創鏈接年輕群體的關鍵 —— 用符合年輕人審美的設計,讓環保成為潮流選擇。
四、青春思考:環保文創的年輕密碼
交流與參觀交織的過程里,“如何讓環保文創與年輕人深度鏈接” ,成為實踐團成員們反復思索的命題。抱樸再生的實踐給出啟示:以潮流設計為表,吸引年輕人目光;以量化減碳為里,賦予消費行為意義;以文化美學為魂,喚起情感共鳴。
成員們意識到,年輕人是環保文創的未來主力,他們追求個性、關注潮流,更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抱樸再生通過打造 “有顏值、有故事、有價值” 的環保文創,成功抓住年輕人的心,這為實踐團乃至整個環保文創領域提供了思路 —— 用創新設計適配年輕審美,用透明化減碳數據呼應責任擔當,用文化底蘊錨定情感認同,方能讓環保文創真正走進青春生活,讓 “可持續” 成為年輕一代的生活日常。
五、行遠思深:實踐后的青春擔當
當實踐活動接近尾聲,實踐團成員們的心情已與初到時不同。這場探訪,讓 “可持續發展” 從理論,變為眼前可觸可感的產業實踐;讓 “環保文創” 從模糊概念,成為清晰可見的創新路徑。
“我們要做環保文創的傳播者、踐行者。” 成員們交流著實踐感悟,決心將在抱樸再生收獲的知識與靈感,帶回校園、帶入生活。無論是通過創意設計為環保文創添彩,還是以青春發聲推廣可持續理念,這群學生,已在心底種下環保文創的種子,期待未來發芽成長,為環保事業注入青春動能。
此次 “碳本溯源,創藝承新” 實踐團與抱樸再生的相遇,是一次青春與環保文創的深度對話。它讓年輕學子看見環保產業的創新活力,也讓環保文創企業聽見青春的思考與聲音。未來,當更多青春力量匯入環保文創的河流,當更多 “抱樸再生” 式的創新持續涌現,相信環保與文創的融合之路將越走越寬,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愿景,也將在青春創意與產業實踐的共振中,加速照進現實 。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該公司環保產品的合影留念
(通訊員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孫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