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來四重奏:當“小而美”遇見“大而強”——中國葡萄酒的多元突圍樣本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社會實踐河北分隊、6名大一大二學生,在河北張家口懷來縣完成了一場歷時三天的“產區拉片式”調研。從1993年創立、僅有12名固定員工的懷古酒莊,到位列“世界百大葡萄園”的迦南、中法、桑干、馬丁,我們帶回四組風格迥異卻同樣鮮活的生存樣本,勾勒出中國葡萄酒在行業寒冬中的多元突圍路徑。
一、“小船”懷古:輕資產+溫泉水改寫風土
“先接訂單后生產,我們用勞動換設備。”懷古酒莊負責人指著一排從大型酒企置換而來的發酵罐說。這座藏在山谷里的老酒莊,用“設備共享”把空罐率從40%壓到5%,再以地下溫泉水配合“小棚保溫”技術,讓葡萄藤在零下20℃的懷來冬季實現免埋土越冬,每畝節省人工200小時。西農學生現場測算,其碳排放僅為同規模酒莊的60%。小而美的生存智慧,在訂單定制與高校合作間完成閉環——北大校慶酒、東瑞集團定制酒均出自這里。
二、“巨艦”迦南&中法:一條馬路隔出“雙軌制”
驅車10公里,便來到懷來產區最寬闊的一片礫石臺地。路東是迦南酒莊4000畝葡園,128座銀色小罐矩陣按微型地塊編號;路西是中法莊園法式長廊,法國原株西拉沿波爾多格架攀爬。
“礫石含量每增加1%,單寧細膩度提升0.3個百分點。”迦南技術總監抓起一把砂土向學生演示。這里用LED燈帶、光伏屋頂把能耗打下來,發酵皮渣提煉天然酵母,年產葡萄酒卻嚴控在350噸。
一步之遙的中法莊園,則以巖洞酒窖14℃恒溫、日均2噸手工粒選、1:1:1新舊桶配比,把損耗率壓到3%,做出“波爾多的骨架+懷來的靈魂”。楊同學在報告中寫道:“當迦南的陶罐遇見中法的橡木桶,中國葡萄酒的A、B面在此合璧。”
三、“智慧”桑干:從1978到2025的綠色年輪
桑干長城酒莊用一萬只空瓶壘起1978紀念墻,也壘起中國葡萄酒的時間刻度。學生們最震撼的是藏在泥土里的“神經末梢”——以色列土壤水勢傳感器每10分鐘回傳一次數據,滴灌節水40%,農殘合格率100%。“原來課本里的變量灌溉,真的可以聽得見涓涓細流。”大一學生張同學在日志里寫道。老藤、老酒標、老工藝,在智慧系統里煥發新生:起泡酒二次發酵的轉瓶架旁,AI攝像頭正在記錄每一瓶酒的“睡眠曲線”。
四、“高端”馬丁:馬瑟蘭+抖音的云端突圍
“這是中國第一瓶單一馬瑟蘭嗎?”學生們圍著馬丁酒莊600元/瓶起跳的高端紅瓶發問。釀酒師給出肯定答案:紫羅蘭、藍莓、巧克力交織的馥郁香氣,讓這支酒在國際評分中拿到92分。
更讓學生們興奮的是馬丁的“云端計劃”——抖音直播單場銷售額突破50萬元;與北大眾籌的衛名酒莊共享股東、共享酒液,邊際成本趨近于零。鄉村酒莊留不住人?馬丁用“技術崗+藝術酒”給出反例:六斤裝畢業紀念酒,酒標是名家畫作,開瓶即儀式。
“當葡萄酒成為情感載體,鄉村就不再是人才終點。”帶隊隊長總結。
五、產業啟示:多元路徑指向同一春天
四組樣本、四種路徑,卻在三個關鍵詞上形成最大公約數:
技術錨點——溫泉水、光伏板、AI滴灌、巖洞恒溫,讓“風土”被量化、被翻譯;
人才接口——從“講師型”實習崗到“閉眼識土”田間崗,高校與產區完成雙向奔赴;
長期主義——懷古30年不擴張、中法20年原株引種、桑干46年老藤守護,時間成為最硬的競爭力。
正如西農實踐團在結題報告中所寫:“中國葡萄酒的答案不在波爾多,而在懷來的礫石縫里、溫泉水里、巖洞深處和抖音直播間。”
調研結束之際,學生們在火山巖鋪就的葡萄園中捧起同一串果實——無論“小而美”還是“大而強”,懷來已用四重奏為中國葡萄酒的可持續未來寫下注腳:
“多元共生,方可風土長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