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目光觸及古建筑,那是一場與時光的溫柔相逢。飛檐翹角、黛瓦粉墻,一磚一瓦皆沉淀著歷史的厚重,一榫一卯都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它們靜靜佇立,似沉默卻又無比深情的老者,傳遞著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碼。讓我們跟隨曲阜師范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社會實踐隊的步伐了解古建筑的豐富內涵與意義。
古建筑是歷史的鮮活載體。從北方氣勢恢宏的宮殿,到江南玲瓏精巧的園林,不同地域的古建,勾勒出古時社會的輪廓。北京故宮,紅墻黃瓦映照著封建王朝的興衰,殿宇間的威嚴秩序,是皇權與禮制的具象體現;徽州古村落里,錯落的馬頭墻在風雨中守望,粉墻上的斑駁痕跡,藏著徽商的榮耀與艱辛,每一處雕刻、每一道門楣,都在講述家族的遷徙、奮斗與傳承。它們以實體形態,讓后人觸摸到歷史的溫度,知曉先輩如何生活、如何構建社會秩序,是連接過去與當下最直觀的橋梁。
其藝術價值更是震撼心靈。中式古建的美學,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蘇州園林,以山水為骨、花木為肌,疊山理水間,咫尺之地造出乾坤萬象,移步換景中,盡顯含蓄悠遠的意境,是古人對自然向往與審美情趣的極致表達;山西的古寺木構,斗拱層疊如盛開的蓮花,托起千年歲月,那些流暢的線條、精美的彩繪,將力學與美學完美融合,展現出古人高超的技藝與獨特的藝術感知。西方古建亦不遜色,希臘帕特農神廟,簡潔而莊嚴的柱式,承載著古希臘對美學的永恒追求,每一根石柱的比例、每一道浮雕的刻畫,都成為后世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古建筑以獨特的藝術語言,滋養著人類的審美世界。
然而,在時代浪潮中,古建筑面臨著諸多挑戰。城市化進程里,高樓大廈不斷擠壓古建的生存空間,不少古建因缺乏保護陷入破敗;歲月侵蝕、自然災害,也讓它們愈發脆弱。但幸運的是,保護的聲音與行動從未停歇。從專業的修繕團隊遵循“修舊如舊”原則,讓受損古建重煥生機,到普通民眾自發守護家鄉古建記憶,古建筑正逐漸獲得應有的珍視。
古建筑,是民族文化的根與魂,是全人類共享的藝術瑰寶。我們凝望它們,就是凝望歷史的縱深、文化的厚度;我們守護它們,便是守護人類文明的傳承與未來。讓這些承載歲月的建筑,繼續在時光中靜靜佇立,訴說過去,啟迪當下,擁抱未來,是我們共同的使命與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