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至7月25日,唐山學院智能與信息工程學院“碳足跡”團隊頂著38℃的高溫,從唐山出發,一路走過秦皇島、衡水、滄州、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行程2500余公里,只為回答一個看似微小卻關乎環保的大問題:廢舊手機都去了哪兒?
一條橫幅、一摞問卷、一張訪談提綱,是這支8人小隊的全部“裝備”。十天里,他們蹲守在手機賣場柜臺旁,與商戶掰著指頭算回收價;他們鉆進社區樓棟,敲開300多戶居民的家門;他們坐在農家小院的馬扎上,聽老鄉念叨“舊手機扔了可惜、留著沒用”的糾結。

商戶說:“知道回收環保,可正規渠道太少。”大學生說:“想過二手賣,但怕信息泄露。”村民說:“收廢品的只給10塊錢,還不如給孩子當玩具。一句句真話,被隊員們密密麻麻記滿了6本訪談手記。數據也印證了這些直觀感受:在回收渠道一欄,46%的受訪者寫下“路邊攤”或“抽屜里”;64%的大學生表示“擔心隱私泄露”是最大障礙;而在6個被調研的村莊里,僅1個村曾見過正規回收箱。
“問題擺在這兒,就不能只當旁觀者。”團隊負責人高潔說。每晚10點,無論身在哪個城市,8人都會準時打開線上會議,核對當日問卷、調整次日路線。有人因連續被拒絕而委屈掉淚,也有人因老鄉一句“你們是學生吧?真不容易”而瞬間破防。
7月25日,調研收官,但故事遠未結束。團隊已整理出1.2萬份有效問卷、87段商戶訪談、200余張現場照片,正著手撰寫《河北省廢舊手機回收現狀及影響因素調研報告》。接下來,他們還將帶著自制海報和短視頻走進高校、社區、村委會,把“舊機回收”四個字翻譯成通俗易懂的鄉音,讓環保真正落地。
這個夏天,“碳足跡”的年輕人用腳步丈量了河北,也丈量了自己的成長。廢舊手機的歸宿,或許就藏在他們帶回的這份報告里,更藏在每一位河北人的舉手之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