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井岡山,松濤陣陣似歷史回響。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赴井岡山暑期社會實踐團的青年學子們走進這片赤色土地,開啟暑期社會實踐之旅。在井岡山壩上村,隊員們遇見了一位特殊的歷史講述者——革命先烈李筱甫同志之孫,李祖芳老人。這位精神矍鑠的老者,用顫抖的雙手撫過泛黃照片,將九十七年前的銀元與稻谷故事,娓娓道給新時代的年輕人聽,也為老同志們展示了往昔泛紅的記憶瞬間。
老物件里的烽火歲月
壩上村的老屋里,李祖芳老人翻開相冊,指著其中的斑駁照片陷入回憶:“1928年毛委員在村里養傷,我祖父李筱甫二話不說,把家里值錢的家當全捐了,一匹白馬馱著650塊銀元,20擔菜籽、36擔稻谷用扁擔挑著送到步云山。”他摩挲著照片邊緣輕嘆:“那時日子緊巴,但祖父總念叨:‘紅軍給咱老百姓打天下,勒緊褲腰帶也要撐住!’”老人眼眶濕潤,聲音哽咽道:“這些老物件,現在只剩照片,可事跡讓我們明白,初心不是口號,是舍得拿出最后一口糧的實在。”實踐隊員們圍坐在老人身旁,大家輕聲說:“李爺爺,您祖父的扁擔,挑起了我們這代人的信仰。”

李祖芳老人在為實踐隊員講述紅色故事 崔科凡 攝
老村莊的新生密碼
說起今日壩上村,李老渾濁的眼里閃出光彩。他帶著學子們走過改造一新的公廁、擰開家中的自來水龍頭,又指向連片稻田:“瞧那些鴨子,這叫‘稻鴨共生’,生態又增收!”老人掰著手指細數變化:“政府給村里修路改廁,和當年紅軍幫老鄉挑水劈柴一個理,實打實解決難題。”行至村口,老人彎腰拾起一截稻草:“編草鞋的手藝要傳下去,這是勤儉節約的偉大精神。這‘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老規矩,現在也成了村規民約第一條。”灶膛火光映著他臉上的溝壑,老人對掌勺的青年學子們笑道:“你們做這南瓜湯,和我祖母熬給紅軍的一個味!好傳統就像老樹根,看著舊,養出的新芽才壯實。”

實踐隊員們在廚房忙碌 許祥瑞 攝
老一輩與新一代的人生課
草鞋課堂上,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編草鞋,稻草在皺紋縱橫的手掌間翻飛。看著青年們笨拙的動作,老人朗聲笑道:“慢點好!草繩得一寸寸緊,精神要一代代傳。”
臨別時,李祖芳老人鄭重地向實踐隊員講:“我祖父說過‘好家風要刻進骨頭里’。”風拂過他的鬢發,老人對青年們殷殷囑托:“我們這些老骨頭講故事,不是讓你們回頭走老路,而是要記住,當年紅軍嚼著紅米飯能打下江山,就因心里裝著老百姓!”

實踐隊員與李祖芳老人在“紅軍村”的合影 吳丹洋 攝
陽光染紅壩上村的輪廓,李祖芳老人立于村口,目送實踐隊員們踏上歸程。井岡山的風吹過世紀,把壩上村老人的叮嚀,化成年輕人心頭的陳釀,那一塊銀元、一擔稻谷里的初心,終將在新時代的田壟上,長出金燦燦的稻浪。新舊時代在紅土地上交融,老人們守護的記憶火種,正借助青春之手,點燃新時代的燎原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