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訊(通訊員 張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象”遇彩云之南社會實踐團隊于2025年7月15日至20日深入云南省玉溪、昆明兩地,開展為期6天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此行旨在通過探尋古滇文明印記和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調研,以推動地方文化傳承與生態文明建設。
玉溪尋訪:觸摸歷史與文化脈絡 團隊抵達玉溪后,首先參觀了玉溪博物館。在博物館內,團隊先后參觀古生物展區、青銅文化展區、陶瓷展區:從澄江帽天山的史前生命遺跡,到戰國青銅“牛虎銅案”的藝術震撼,再到宋元青花瓷的溫潤流光——玉溪博物館的三重文明密碼,串聯起古滇大地跨越億年的生命史詩與匠心傳承。在聶耳專題展區內,團隊通過參觀學習《義勇軍進行曲》復印件等資料,進一步了解了聶耳的成長道路和創作歷程。
隨后,團隊前往聶耳公園。在這里,團隊成員走進聶耳故居,細細觀摩這座滇中四合院的古樸陳設,聆聽當地小學生講解員講述聶耳的生平事跡,深切感受這片土地對愛國精神的薪火相傳。
林草對話:關注生態治理與生物多樣性 實踐團隊有幸前往玉溪紅塔區林業和草原局進行學習,并在野生動植物保護股負責人鄧麗萍女士的帶領下,對動植物生態環境、生態修復等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體會。鄧股長表示人工引導亞洲象遷徙路線,旨在使其回歸棲息地。談起2020-2021年的亞洲象一路北上,多年過去,實踐團隊依舊好奇著大象遷徙的原因,是因為棲息地破壞?還是別的什么原因?本次學習,鄧麗萍女士就從專業的角度為實踐成員們答疑解惑,提供了一種另外的觀點:大象北上,可能與全球變暖有關。不過,鄧麗萍女士也表示這只是一種猜測,真實的遷徙動機仍需深入研究。
人與自然:共繪和諧發展畫卷 在紅塔山景區,團隊成員面向本地居民開展了關于經濟與生態建設平衡問題的采訪。受訪司機表示,本地足球場吸引各地觀眾,對經濟有所帶動;同時,溫和氣候使其成為宜居之地。小吃攤主表示,雖然疫情后經營受到一定沖擊,但是基礎設施等的完善讓游客數量顯著提升。環衛工人則分享了其扎根紅塔山11年的親身感受,表示這里工作環境穩定,近年來避暑游客持續增多,且較少遭受自然災害困擾,切實印證了當地生態建設帶來的宜居紅利。本次調研揭示了紅塔山景區文旅產業激活經濟引擎,生態資本厚植發展根基的建設方略,生動詮釋“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共生之道。
自然感悟:雨幕中的生命課堂 細雨蒙蒙的昆明動物園成為實踐團最鮮活的生態教材。與鳥類近距離接觸的體驗、頑猴雨中嬉戲的歡樂氣氛、猛獸區鐫刻瀕危警示的說明牌,特別是大象與游客毫無隔閡的互動,讓實踐團成員們深刻領悟到:動物園不僅是生命的庇護所,更是人與自然情感聯結、公眾認知野生物種生存現狀的無聲課堂,園內的每一處細節都在傳遞生命共存的溫度與責任。
行知合一擔使命: 以“踐履所至,方知學之深淺;躬行所至,始悟理之精微”為注腳,這場深入滇地的實踐之旅,遠非簡單的文化浸潤。它通過“腳步丈量土地、心靈感應文化”的深度參與,將理論認知淬煉為真切感悟,極大地激發了青年學子守護祖國山河的赤忱熱愛與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擔當,是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青春力量接續奮斗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