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視角觀察:茅臺葡萄酒的綠色釀造實踐
7月28日,我們調研團隊赴河北昌黎茅臺葡萄酒廠區,圍繞“綠色發展”主題展開實地采訪與記錄。此次行程讓我對“可持續”一詞有了更為具象的認知——它并非抽象口號,而是一條貫穿種植、釀造、包裝乃至消費端的全鏈條實踐路徑。
生態種植:以科學手段替代化學投入
在葡萄種植基地,技術員李工介紹,企業通過與農戶簽訂“綠色采購協議”,推廣生物防治與有機施肥。瓢蟲、草蛉等害蟲天敵被系統引入,化學農藥使用量下降近七成;腐熟羊糞、秸稈堆肥逐年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數據顯示,2024年合作農戶平均畝收益較傳統模式提高約2000元,經濟與生態效益呈現同步增長。
工藝革新:低溫與循環并行
步入生產車間,-2℃的低溫環境保持恒定。講解員指出,“三低工藝”(低溫浸漬、低溫發酵、低溫儲存)在保留葡萄香氣的同時,單位能耗下降15%。水資源管理方面,廠區已建成完整閉環:洗瓶水、冷卻水經三級處理后全部回用,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2%,每年可減少新鮮水取用量約18萬噸。
包裝減塑:功能延伸與材料迭代
綜合樓展示區內,一款紙質禮盒引起關注。拉開盒體后,內部結構可轉換為三格酒柜,實現二次利用。設計部門透露,該包裝以可降解甘蔗漿為原料,塑料占比降至10%以下;盒型迭代后,單瓶包裝材料重量減少22%,年均可減少塑料使用40噸。
數據透明:一瓶一碼的碳足跡
行程尾聲,我通過瓶身二維碼查詢到該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0.82kgCO₂e,僅為行業平均水平的65%。該數據由企業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聯合核算,并在云端實時更新。
青年思考:專業所學與可持續實踐的連接
此次調研讓我意識到,綠色發展并非宏大敘事,而是可量化、可驗證的系統工程。作為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我計劃結合課程所學,圍繞“碳標簽可視化傳播”開展小型課題研究,嘗試用信息圖表與短視頻形式,讓更多同齡人理解可持續消費的現實路徑。
綠色釀造,不僅是企業的生產邏輯,也可成為青年群體的價值共識。一瓶葡萄酒的旅程,恰好提供了連接二者的生動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