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物流通道建設,探索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2025年7月25日至26日,南京財經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絲路箱伴”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奔赴江蘇連云港港口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開展主題為“差異化運營賦能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實地參觀、座談交流、數據分析等形式,聚焦連云港港口集團在鐵海聯運模式上的創新實踐及其對中歐班列競爭力的提升作用。
團隊成員們首先了解到,連云港港口集團作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和中歐班列重要的海陸聯運樞紐,在全國乃至國際物流布局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連接中國與中亞、歐洲等地貨物運輸的關鍵節點。在與港口集團運營部門負責人的交流中,團隊深入學習了其積極探索的“鐵路+海運”無縫銜接模式。該模式通過優化流程、信息共享,充分發揮鐵路運輸的穩定性和海運的成本、運量優勢,實現貨物的高效、便捷轉運,顯著提升了中歐班列全程運輸的時效性和經濟性。
圖為團隊了解連云港港口集團運輸模式賴璽睿供圖
數字化賦能,效率躍升看得見 調研過程中,港口集團強大的數字化轉型成果給隊員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走進調度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實時跳動著集裝箱的位置、船舶動態和火車信息,這場景太震撼了!”團隊成員王碩感嘆道,“數字技術讓整個港口像一臺精密儀器高效運轉。”港口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引入先進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集團構建了一套覆蓋全流程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統,實現了集裝箱的精準定位、智能配載和動態調度。
“這套系統極大縮短了貨物在港停留時間,平均周轉效率提升了30%以上。”港口集團信息中心負責人向團隊介紹道。高效的運營直接體現在亮眼的成績單上:2024年,連云港中歐班列累計開行911列,同比增長13%,運量規模穩居全省首位。這背后,正是數字化為港口運營效率注入的強大動能,也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了堅實支撐。
圖為負責人向團隊成員介紹數字化技術賴璽睿供圖
通過調度中心的監控屏幕,隊員們看到了數字化賦能的生動場景:五顏六色的集裝箱鱗次櫛比,巨大的自動化岸橋在空中穩健穿梭,精準地將集裝箱裝卸至萬噸巨輪。從貨物進港信息錄入開始,到后續的運輸、倉儲、裝卸等環節,均實現了智能化管控。這種高效的運營模式,不僅顯著降低了物流成本,更為中歐班列的穩定、高頻次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港口保障。
深化合作,鐵海聯運成果斐然 在專題座談會上,港口集團相關負責人與“絲路箱伴”團隊圍繞鐵海聯運的發展現狀、核心優勢及未來規劃展開了深入交流。負責人詳細闡述了連云港港在鐵海聯運方面的戰略布局和具體舉措,特別是通過加強與鐵路部門、國內外大型航運公司的緊密合作,優化運輸組織流程,提升“一站式”服務質量。
圖為港口集裝箱搬運工作賴璽睿供圖
“2024年,連云港港鐵海聯運完成量達到35.5萬標箱,同比大幅增長48.7%,創下歷史新高。”負責人用數據展示了鐵海聯運模式的巨大潛力。他強調,這一成績的取得,關鍵在于多方協同下形成的穩定、便捷、成本更優的聯運體系。除了鐵海聯運的突破,連云港港全年貨物吞吐量達3.46億噸,同比增長7.65%;集裝箱量669.07萬標箱,同比增長9.03%,同樣刷新紀錄。新開辟的中遠海運美西北航線、巴西滾裝新航線、中柬直航航線等,進一步織密了連云港港的國際航線網絡,為構建更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貢獻了“連云港力量”。
實踐求真知,青春助力新絲路 為期兩天的調研充實而深刻。團隊成員夏雪表示:“這次‘三下鄉’實地走訪,徹底深化了以往對現代港口和物流體系的認知。連云港港口集團在鐵海聯運和數字化方面的創新實踐,特別是其顯著提升的效率和服務水平,為團隊成員理解中歐班列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了最鮮活的案例。”隊長施成裕補充道:“負責人分享的具體數據和運營細節,以及現場看到的智能化作業場景,都是在書本和新聞里難以獲得的寶貴經驗。”
滿載著詳實的一手資料、深刻的實踐感悟和港口人的寶貴經驗,“絲路箱伴”團隊成員們踏上歸程。此次連云港之行,不僅是對國家“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建設成果的一次深度觸摸,更是一次將課堂所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生動教育。團隊成員們一致表示,將以此次“三下鄉”調研為新的起點,系統梳理總結連云港港口集團在鐵海聯運協同發展、智慧港口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專業知識,致力于講好“一帶一路”物流故事,為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江蘇經驗”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展望未來,團隊將把在連云港汲取的“智慧港口”理念與“聯動共贏”經驗融入后續研究,持續關注鐵海聯運模式的創新升級與國際物流通道的韌性建設,努力為繪就中歐班列聯通世界、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畫卷增添南財學子的思考與注解。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廣闊舞臺上,南財學子將繼續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實踐探尋發展真知。(通訊員 鄭鈺然 范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