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園學子探秘徐州博物館:黃河泥沙下的文明年輪
為追溯黃河文明在淮海大地的千年烙印,2025年7月12日,曲阜師范大學黃河文明探源考古調研實踐團走進徐州博物館,開啟為期五天的深度實踐。團隊通過實物觀測、遺址測繪、文獻比對等方式,以考古專業視角,聚焦黃河水患與城市演進的關聯性。
圖為實踐隊員合影。張韻閣供圖
實踐啟程:鎖定黃河文明密碼
實踐團立足考古專業背景,依托徐州博物館所在的淮海地區是黃河改道核心區,館藏回龍窩文化堆積層、彭城廣場地下城遺址等實證材料,為解讀"城下城"現象提供關鍵物證。
深入調研:泥沙層中的歷史真相
團隊首先參觀了通史展廳的回龍窩文化堆積層剖面。實踐隊員俯身觀看剖面沙土,經過測量分析和結合展廳文獻記載,該沙層對應1624年黃河奎山決堤事件——洪水攜帶泥沙瞬間掩埋明代徐州城,形成了自然沉積層。沙層上疊壓的清代路基磚石,成為城市重建的實物證據。
圖為隊員觀察堆積剖面照片。張韻閣供圖
之后參觀商周展廳,廟臺子遺址的西周房基剖面吸引隊員駐足。輕觸夯土層,草筋纖維在土層間縱橫交織。草筋增強墻體抗裂性,與黃河堤壩工藝同源,成員對比徐州東漢防洪堤遺址照片,發現這種技術從西周延續至漢代。展柜內岳石文化陶罐與商式陶鬲并置,陶鬲口沿的附加堆紋與中原如出一轍,印證黃河洪泛區三千年的技術傳承。
圖為廟臺子西周房屋遺址照片。張韻閣供圖
在邳州梁王城遺址展區,隊員用微距鏡頭掃描灰褐色陶片。夾砂灰陶鬲殘片飾繩紋,與中原商器形制相近,而相鄰展柜的素面紅陶鼎卻保留岳石文化特征。探方分層示意圖顯示:商文化層與岳石文化層交錯疊壓。成員在測繪筆記中標注——黃河東擴的浪潮里,土著文明與中原禮器在此交融。
圖為梁王城展板介紹照片。張韻閣供圖
隨后隊員參觀金縷玉衣。修復燈前,隊員輕調光學放大鏡,玉衣腰部的蒲紋玉璧浮現谷粒形刻痕。成員比對玉料標本,發現4280片玉料來自不同流域。金絲編綴的"人"字形結構中,黃河玉匠將昆侖山玉魂與中原禮制熔鑄成不朽的生死圖騰。
圖為金縷玉衣照片。張韻閣供圖
在博物館"地下城遺址"展區,團隊成員測繪明代防水堤壩結構。夯土中的草莖層與黃河堤防工藝一致,印證防洪技術傳承。探方剖面清晰展示12米文化層序列:春秋印紋硬陶罐、漢代"彭城"刻字陶片、宋代水井磚砌、明代石橋基共存于垂直空間,直觀呈現黃河泥沙疊壓下的"城下城"奇觀。
圖為觀察陶罐照片。張韻閣供圖
緊接著團隊成員一起觀看行宮庭院,御碑園內,團隊拓印乾隆二十二年詩碑。碑文"石堤筑一律,葦埽勝千重"記載石堤替代草埽的工程改革,與展廳《河防志》中蘇軾修筑黃樓防洪的史實形成呼應。通過測量碑刻深度,發現"黃樓讀昔賦"等關鍵詩句處鑿刻尤深,體現治理黃河的迫切性。
實踐成果:揭示城市韌性機制
本次實踐完成三項專業報告:《黃泛區城市疊壓地層保護建議》《徐海地區商周陶器工藝傳播圖譜》《漢代玉器材質溯源方法驗證》。團隊發現徐州博物館陳列的12米文化層剖面、廟臺子草筋夯土技術、梁王城文化層序列等實證材料,系統揭示了黃河水患催生的防災智慧與文化融合機制。(通訊員孫彥然)
圖為實踐隊員討論照片。張韻閣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