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調研團隊抵達河北昌黎,走進中糧華夏長城葡萄酒莊,開啟了一場聚焦“風土表達、科技賦能與產業融合”的深度實踐調研。作為國內葡萄酒教育領域的先行者,西農學子帶著專業理論積淀與行業探索熱情,深入這片孕育了中國第一瓶干紅葡萄酒的土地,從葡萄園到酒窖,從傳統工藝到智能創新,全方位探尋標桿企業的發展密碼。

“礫石土壤占比超60%,白天儲熱、夜間散熱,這種獨特的風土讓赤霞珠的酚類物質比波爾多還高15%!”在酒莊技術員的講解中,學子們的目光聚焦在葡萄園的土壤剖面樣本上。調研團隊首先深入23個精細化管理單元,詳細了解酒莊如何依據土壤類型與微氣候差異,實現“一片風土釀一款酒”的精準種植理念。
智慧農業的應用讓同學們眼前一亮。園內12個氣象站與300多個土壤傳感器構成的監測網絡,實時傳輸溫濕度、光照等數據,結合AI算法實現的精準灌溉(節水30%)和病蟲害預警,讓大家直觀感受到“數字技術如何為傳統種植裝上‘智慧大腦’”。而綠肥覆蓋、釋放捕食螨等有機種植技術,以及葡萄梗堆肥回填、85%廢水回用率的生態循環模式,更讓同學們對“綠色種植”有了具象認知——“原來減少40噸化學農藥使用,能讓葡萄園的生態鏈如此活躍”,一位同學在調研筆記中感慨道。

在釀造車間,“三級分選”流程引發了熱烈討論。從葡萄園初選到穗選、粒選,15%的淘汰率背后是對原料品質的極致追求;而被淘汰的果梗、爛果經處理轉化為沼氣,年發電量可供200戶家庭使用,這種“變廢為寶”的模式,讓同學們圍繞“葡萄酒產業的循環經濟”展開了專業探討。
發酵罐區的智能控溫系統、橡木桶窖的混釀工藝(法國+美國橡木桶,18-24個月陳釀),以及正在研發的超重力陳釀技術(有望將周期縮至6個月),成為調研的重點。“單寧聚合度提升30%的關鍵是什么?”“超重力技術如何平衡效率與風味?”學子們結合課堂所學的釀造化學知識,與技術員深入交流工藝細節,將理論公式與實際操作數據一一對應。輕量化玻璃瓶(減重20%)和可降解酒標的綠色包裝創新,也讓大家意識到“一瓶酒的碳足跡,從葡萄種植延伸到包裝設計”。

“連續30年國宴用酒,2024年布魯塞爾國際大賽3項金獎,出口單價35美元/瓶”,在品牌展示區,這些成績背后的品牌邏輯引發團隊思考。同學們圍繞“昌黎產區特色如何轉化為品牌競爭力”展開討論,分析酒莊將碣石山巖畫、詩詞融入“大酒窖系列”酒標的設計,如何助力產品進駐倫敦哈羅德百貨等國際賣場。
亞洲第一地下酒窖(1.9萬平方米)與時光藝術館的文旅融合實踐,更讓調研視角從“生產”延伸至“體驗”。年接待15萬人次的“酒窖探秘”項目、帶動周邊民宿增收2000萬元的產業效應,以及時光藝術館年超百場的大師班,讓同學們看到“葡萄酒不僅是飲品,更是連接文化與旅游的紐帶”。一位同學表示:“這種‘工業旅游+文化IP’的模式,為產區葡萄酒的消費者教育提供了絕佳范本。”
調研的最后一站,團隊與酒莊負責人圍繞“產業賦能”展開座談。當聽到酒莊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3.2萬農戶種植1.2萬畝葡萄,戶均年增收4.8萬元,且技術輻射全國10余個產區時,同學們深刻體會到“葡萄酒產業對鄉村振興的帶動作用”。而2024年與中國農科院共建研究院、攻關酵母菌種國產化等“卡脖子”技術的舉措,更讓大家感受到行業“自主創新”的迫切性與使命感。
此次調研之行,西農葡萄酒學院的學子們不僅將課堂理論與產業實踐深度對接,更在風土認知、綠色發展、文化賦能等維度獲得了新啟發。“從一顆葡萄到一瓶酒,再到帶動一個產業,華夏長城的實踐讓我們明白,葡萄酒人的使命不僅是釀好酒,更是守護風土、創新技術、傳承文化。”調研團隊負責人表示,這些收獲將成為未來專業學習與職業規劃的重要養分,激勵大家為中國葡萄酒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