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7月份,我們一行人來到了淄博,正如實踐隊的名字一樣——窯火琉光,磚窯中烈火熊熊,其中的琉璃流光溢彩。在這個齊國古都,我們圍繞著琉璃開始了對其故事的探尋。
從保存著明清建筑的顏神古鎮,到陳列著古代到近現代琉璃作品的琉璃博物館,穿越歷史,我們看到了它的前世今生;從琉璃的創意園到大觀園,在不同鏡頭下我們看到了它的多姿風華。再到在琉璃上繪畫的魯派內畫,也蘊含著“介子納須彌“的神奇。
吹,拉,轉,抹……通紅的琉璃在匠人們的手中被塑造,或成盤子,或成動物,最后成為一件件工藝品,令中國矚目,讓世界贊嘆。也許當初的他們只是為了吃飽飯,也許他們當時只是受生活的裹挾,才走上了這一條路,沒有指點江山,也并非書寫歷史,但依然受人尊敬。他們承載古法,傳承文明,或者他們本就是文明,在各自的生活中塑造,最后燒制著中國非遺的風華人間。
在如今,琉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曾經的宮廷專供,帝王專用,也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但在時代的洪流下,琉璃也不可避免地接受著新的挑戰,接收著來自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沖擊。身為新一輩的我們,作為主要生力軍,更要負起責任。以小見大,不僅僅是琉璃,更是中國那些像琉璃的所有的非遺。那些是我們的文化,也是作為華夏子孫骨子里的自豪和驕傲。將這些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承接過去,面對現在,走向未來,終有一天,那些現在也許不那么出名的非遺,將會再次讓世界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