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重要指示,引導青年學生堅定愛國報國信念,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經緯拾光實踐隊于7月12日走進河南省南陽市唐河金橋學校開展“兩彈一星”精神宣講活動,為當地中學生帶來了一堂生動的科學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課。

圖1隊員講解碳達峰知識 葉潤瑤攝
宣講中,實踐隊隊員葉潤瑤首先從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歷程展開,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核壟斷與核訛詐的背景。通過展示我國第一塊鈾礦石模型,講述了1954年廣西富鐘縣鈾礦石的發現過程,說明其作為中國核工業“開業之石”的重要意義。

圖2隊員講解原子彈研制歷程 趙書勤攝
隊員夏佳慧系統梳理了核工業發展的關鍵節點,包括從第三機械工業部成立到更名第二機械工業部,再到九局、九所組建以及青海金銀灘基地的建設歷程。通過這段歷史,學生們清晰地理解了我國核武器研制如何在艱難條件下組織推進,切身感受到支撐事業發展的強大組織力量和艱苦奮斗的創業底色。
隨后,實踐隊重點講述了“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的事跡。在王淦昌的介紹中,提及他1930年赴德國留學,1961年回國后隱姓埋名十七載,投身核武器研制,以及1978年重返原子能研究所,1982年參與倡議“863”計劃等經歷。通過生動的影像資料和互動問答,同學們深刻體會到:科學報國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代代人接續奮斗的使命。
活動還通過圖片和技術講解,展示了我國核科學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輝煌成就,以及核技術在國家安全與民生福祉中的廣泛應用。在互動環節,金橋中學的學生們踴躍提問,就核安全、科學家精神等與實踐隊員深入交流。學生們不僅拓寬了對核技術應用價值的認知,更激發了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不少同學課后主動借閱相關書籍,表達了對科技報國主題的濃厚興趣。

圖3隊員講解原子彈研制歷程 趙書勤攝、
此次宣講通過回顧歷史、致敬先賢、科普知識,有效加深了唐河金橋學校學子對我國核工業奮斗史、“兩彈一星”精神內核及核技術應用價值的理解。實踐隊希望通過此類活動,激勵更多青少年銘記歷史、學習科學知識,自覺傳承和弘揚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艱苦奮斗、勇攀高峰的精神火炬。
文字:鄧來露 王麗娜 趙書勤
審讀人:李志雄 劉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