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推動國家重大工程社會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深入了解平陸運河沿線搬遷安置社區的治理實踐,7月14日至17日,廣西師范大學廣西運河研究院聯合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平陸治匯”青研團,開展了以“運河工程與社區治理優化路徑探索”為主題的實地調研活動。本次調研由徐其龍副教授帶隊,成員包括研究生李文奇、李嘉晰、陳燕飛、何彥蕓以及5名本科生,團隊先后前往欽州、橫州等地多個典型安置點展開深入走訪。
平陸運河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條通江達海的人工運河,不僅是一項交通基礎設施工程,也是一項涉及大規模人口轉移和社會重構的復雜系統工程。調研團隊圍繞“搬遷社區建成后的運行現狀與治理難點”這一主線,走進久隆新村、沙坪新村、下壩村、新福安置點等地,通過現場觀察、走訪居民與干部,了解社區空間規劃、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在部分安置社區,居民自治組織逐步發揮作用,業主委員會承擔起垃圾分類、費用管理等事務,鄰里之間的互動在文體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良性循環。社區通過開展籃球賽、民俗節慶等活動增強凝聚力,初步形成了有活力的治理生態。
調研期間,團隊還與欽州市直機關工委、久隆鎮政府、平吉鎮政府、新福鎮政府等單位進行座談交流,重點了解當地在社區建設、服務協同、黨建引領等方面的探索與實踐。相關負責人指出,當前安置社區已進入“后搬遷”階段,治理重心正由硬件建設向制度完善、服務供給轉變,亟需強化主體協同與常態運行機制。團隊成員結合調研觀察,從社會組織培育、社區參與機制、治理責任界定等角度提出了針對性問題與初步建議。
為深入了解居民視角,團隊設計問卷并入戶發放,調查圍繞生活適應、社會融入和公共保障等主題,結果顯示多數搬遷群眾對住房條件與周邊環境較為滿意,但在就業支持、教育服務、醫療保障等方面仍有不少改進空間。部分受訪居民建議提升社區便民服務能力,擴展托育資源、興趣活動場所等基礎配套,也有居民提出,希望提升垃圾清運頻次、完善服務響應機制。團隊成員在復盤中反復討論,“住得下”不等于“融得進”,真正讓群眾融入社區、參與治理,仍需多維推動。
本次調研不僅是一場田野考察,更是一次深刻的公共實踐課程。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基層治理既關乎制度供給,也涉及生活方式與社會認同。面對“多頭管理”“職責模糊”等現實難題,治理現代化需要更加精準的制度設計和更具溫度的治理邏輯。廣西運河研究院與青研團下一步將繼續整理資料、深入分析調研結果,結合理論與實踐提出具備可操作性的優化建議,助力平陸運河沿線安置社區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目標。
【插圖1:沙坪安置點調研場景 農海榕攝 】
(通訊員:李嘉晰、李文奇、陳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