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探究國產與進口醫療器械在臨床應用中的實際情況,以及醫保支付體系對行業發展的影響,“鈷注醫制”調研團于7月31日走進廣西桂林市醫療保障管理中心,開啟了一場聚焦醫療器械領域的深度調研活動。
調研前期,團隊做了扎實的籌備工作。團隊成員查閱了海量醫療器械行業報告與醫保政策文件,系統梳理出國產與進口器械在品類、技術特點及市場占比等方面的差異,還初步研習了骨科植入物、心血管支架等高端耗材的臨床應用原理,為實地調研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首先來到市醫療保障管理中心。在醫保支付科負責人的引導下,團隊成員詳細了解了醫療器械醫保報銷的全流程。負責人通過數據對比展示:當前在常規診療設備中,超聲儀、普通監護儀等國產品牌的占比已超60%,尤其受到基層醫院的青睞;但在骨科假體、心臟瓣膜等高端領域,進口器械占比仍高達50%以上,三甲醫院對其依賴度更為突出。“這種差異的存在,既源于技術壁壘的客觀限制,也與臨床使用習慣密切相關。”負責人如是解釋。在與工作人員的交流中,團隊將重點放在了高值耗材的費用爭議問題上,展開了深入探討。
談及國產器械發展的關鍵門檻,醫保工作人員認為,臨床認可度與質量穩定性是核心所在。“一款國產骨科釘板系統,需要經過3年以上的臨床監測,證明不同批次的性能保持一致,才能夠進入醫保目錄。”這種對安全與效果的嚴苛要求,讓團隊成員對醫療器械研發的嚴謹性有了更為直觀且深刻的認識。
此次調研讓“鈷注醫制”團隊全面掌握了醫療器械在醫保支付環節的實際情況,也清晰洞察到國產替代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些實踐見聞不僅為行業研究提供了鮮活的素材,更激發了團隊探索醫療器械創新路徑的熱忱。團隊期待通過調研成果的傳播,讓更多人關注國產醫療器械的發展,吸引專業人才投身研發領域,助力醫療產業實現自主可控,最終讓萬千患者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