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黨史學習教育暑期社會實踐團赴重慶市渝中區紅巖村,開展以“探尋紅巖足跡,感悟革命精神”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通過參觀千秋紅巖南方局歷史陳列館、探訪革命舊址等方式,在歷史細節中體悟紅巖精神的深刻內涵。
走進千秋紅巖南方局歷史陳列館,展廳內的燈光柔和而莊重,實踐團成員的目光首先被墻上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名稱沿革圖”吸引。泛黃的圖紙上,1939年至1946年間南方局的名稱變遷、轄區范圍清晰可見,從最初的秘密機構到后來公開的“中共代表團駐渝聯絡處”,紅色印記在山城的土壤里不斷延伸。“南方局在重慶扎根7年,像一顆火種在國統區點燃抗日救亡的火焰。”陳列館講解員指著圖紙上的紅色標注介紹,當年周恩來等同志正是在這里,以“跨黨”身份開展工作,讓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始終高揚。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紅巖南方局歷史陳列館
在主要領導人雕塑展區,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雕像目光堅毅,仿佛仍在凝視著這片他們曾奮斗過的土地。實踐團成員駐足凝視,注意到雕像底座上鐫刻的“團結各界力量,共赴國難”字樣——這正是南方局工作的核心方針。“當時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制造摩擦,但南方局始終堅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講解員講述道,從聯絡民主黨派人士到爭取地方實力派,從發動文化界救亡運動到組織海外華僑支援,南方局用細致入微的工作,讓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根基愈發牢固。
在“葉挺將軍”專題展柜前,一張泛黃的入黨申請書復印件讓實踐團成員久久沉默。1946年3月4日,被關押五年多的葉挺獲釋,面對特務“出獄后有何打算”的試探,他堅定回答:“我出去后的第一個愿望就是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五年牢獄沒能磨掉他的信仰,這份申請書里藏著革命者最純粹的追求。”實踐團成員張同學看著展柜里的文字,在筆記本上寫下:“信仰不是一句口號,是絕境里依然挺直的脊梁。”
圖為葉挺將軍專題專柜
移步至重慶談判相關展區,復原的會客室、毛澤東辦公室場景讓人仿佛穿越時空。辦公室里的煤油燈、木質桌椅保持著原樣,講解員介紹:“1945年8月28日到10月11日,毛澤東同志就在這里與國民黨談判,43個夜晚,這盞燈常常亮到天明。”實踐團成員注意到,辦公桌一角放著一本翻舊的《談判紀要》草稿,上面有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雙十協定》的簽署,是黨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即便后來協定被撕毀,這份為人民謀安寧的初心從未改變。”講解員的話讓成員們若有所思。
活動最后,實踐團成員在紅巖村廣場合影。鏡頭里,紅墻綠樹間,年輕的臉龐上寫滿堅定。“以前在課本里讀紅巖精神,今天在實地看到那些帶著溫度的細節,才真正懂了什么是‘忠誠、團結、奮斗、犧牲’。”實踐團帶隊老師總結道。此次紅巖村之行,讓成員們在歷史現場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也更加明白:青年一代唯有讀懂過去的故事,才能走好未來的路。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紅巖革命紀念館前合影
(通訊員 孫俊 李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