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北戴河,暑氣蒸騰,田野間卻涌動著勃勃生機。7月18日,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師生12人走進冀東作物實驗站,在留守營片區的稻田與玉米田間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暑期實踐,用腳步丈量土地,以專業服務農業。

稻田里的“實踐課”
“大家仔細看,這株水稻的有效分蘗數是13個,剛好達到高產田的標準。”在韓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踩著濕潤的田埂步入稻田。正午的陽光炙烤著大地,稻葉被曬得微微卷曲,卻依然散發著青澀的香氣。老師撥開稻叢,指著基部的新生分蘗講解:“分蘗期是水稻生長的關鍵期,淺水層能促進分蘗,但水分過多會導致徒長。田邊這些葉片發黃的植株,就是鉀肥不足的典型表現。”同學們蹲在田里,手持筆記本記錄著每株水稻的分蘗數,汗水順著臉頰滑落,滴在泥土里暈開小小的濕痕。“課本上‘淺水促分蘗’的知識點,今天在田里才算真正理解了。”一名同學擦著額頭的汗說。午后的除草工作更讓大家體會到農耕的辛勞:帶露水的稻葉在手臂上劃出細密的紅痕,泥水中的雜草根系盤錯,需攥緊草莖用力拔除。農戶張大叔手把手教大家辨認稗草:“葉鞘光滑的是稗草,有絨毛的才是稻苗,認錯一棵,一平米的收成可能就受影響。”三小時勞作后,看著清理干凈的田壟,同學們雖滿身泥漿,卻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

暮色漸濃,田野歸于寧靜,泥土的腥氣與玉米葉的清香交織在空氣中。同學們低頭看著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記錄和沾滿泥點的雙手,深刻體會到:農業從來不是實驗室里的標本,而是腳下這片土地上,用汗水與智慧澆灌的希望。此次實踐讓大家不僅提升了專業技能,更將“服務三農”的信念深深扎根心田。我們要將今后要把課堂知識更多地用到田間地頭,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