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繁榮演出市場背后的“黃牛”狂歡
近幾年,人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日益旺盛,全國演出市場發展態勢向好,演出票務市場一片繁榮。然而,這股熱潮之下也暗藏隱憂——
“粉絲一票難求”“黃牛開出天價”的情況屢見不鮮,“黃牛”通過非正當渠道獲取并囤積大量門票并非法倒賣轉售,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妨礙公眾公平獲取文化資源,成為人民享受文化盛宴的一大阻礙。
面對演出市場頻發的“黃牛”亂象,武漢大學“一票難求:演出票務市場‘黃牛’現象的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項目”實踐隊在各地開展了集體實踐與個人實踐,廣泛接觸并深度訪談了消費者、行業管理者及“黃牛”群體,以期通過第一手資料,精準把脈“黃牛票”泛濫的根源所在
。
二、實踐風采:黃牛亂象面面觀
- 直擊“黃牛”
董玉潔和趙浩旭兩位同學分別對“黃牛”進行了線上的采訪,深入了解了票務市場中“黃牛”的運作機制。通過訪談,兩位同學了解到“黃牛”獲取票源的渠道多樣,包括
真人代拍、成為票務下線、贈票、與主辦方合作錄入信息等方式;除此之外,“黃牛”內部有著極其明確的分工,依靠團隊合作開展業務,上層主管收集演出票,下層代理負責售票,團隊內部還按分工專門設有宣傳組、代拍組、信息組,嚴格的分工讓“黃牛”倒賣票成為了一個覆蓋廣泛、運作高效、自成體系的行業。
- 對話歌迷
蘇煜暢、金凌寒、梁子璇、聶夢緣四位同學則分別與不同的消費者、歌迷進行了對話。部分歌迷們表示,在沒票的情況下購買“黃牛票”實在是
不得已之舉,這
實質上反映了票務市場的供需失衡。所有的受訪者都認為,“黃牛”獲取票源、高價轉售的運作模式
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權益,也擾亂了票務市場的公平性,并表示“黃牛”的存在對真正的粉絲群體造成了
經濟負擔和情感傷害,讓快樂的觀演變得不再純粹。受采訪的歌迷朋友表達了抵制“黃牛票”的決心,強調了提高公眾意識、推廣實名制購票和加強市場監管在治理“黃牛”現象中的重要作用,而想要解決“黃牛”問題其中的關鍵則在于政策和法規的規定施行,只有有法可依,才能對“黃牛”重拳出擊。
- 咨詢問政
7月23日上午,潘麗帆、劉詩怡、孫敏嘉、劉昕怡四位同學來到了湖北省消費者委員會,與委員會胡主任、何主任進行面對面訪談,從多角度多層次了解湖北省消費者委員會對于“黃牛票”問題的剖析。兩位主任指出:票務規則、合同履行是與黃牛票有關的消費者糾紛的不同類型;黃牛票的監管部門
包括文旅部門、公安部門等;選擇分批次分檔次的退票處理程序是鐵路部門中有關消費者權益維護措施的現存改進方式,建議實踐隊員實地走訪多個部門,以獲得多維度的理解;且由于
部分倒賣黃牛票屬于個人行為,消費者在向有關部門維權時存在困難,此外黃牛票可能涉及詐騙,也需要相關部門進行打擊。
在本次實踐中,羅炘同學到廣東省清遠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與執法監督科科長進行了一對一訪談。從執法人員口中,她了解到,盡管清遠市營業性演出市場并
不算火熱,但通過
群眾舉報、
網絡巡查監測仍然能夠發現大量販賣“黃牛票”的行為,這些“黃牛票”的數量與藝人熱度成正相關。科長還表示,希望通過
完善票務平臺系統、
改進立法、
政府部門多方合作實現對“黃牛”的精準打擊。通過此次訪談,羅炘學習到了關于營業性演出的相關法律知識,也對“黃牛現象”的治理現狀有了整體的了解。
- 現場到訪
魯冰晴同學除了對“黃牛票”消費者進行訪談外,還于8月15日至8月17日現場到訪常州演唱會進行實地調研。該日,演唱會場館較大且人數眾多,魯冰晴在場館外遇到至少15位“黃牛”與場外觀眾交流、試圖進行交易。她與其中一位“黃牛”進行交談后了解到,“黃牛”在現場有兩種售票方式:一是付原價票價格的兩倍,給實體身份證,通過安檢漏洞入場;二是沒有座位,直接帶入場館。據魯冰晴同學觀察,現場有大量安保人員在各個入口處站崗,同時有公安機動巡邏,在場館門口的路邊,她還目睹了一位“黃牛”被公安管制并強制帶離現場的場景。通過親身經歷、親眼目睹,魯冰晴對“黃牛”現場賣票手段流程以及公安部門對“黃牛”的執法方式都有了真實的了解。
三、 結語:打“牛”刻不容緩,共建和諧市場
截至目前,武漢大學“一票難求:演出票務市場‘黃牛’現象的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項目”實踐調研團隊已成功開展了廣泛的實地考察與深入訪談,
覆蓋了票務市場、執法監管部門、消費者及“黃牛”群體的多元視角。團隊成員采用線上線下融合的調研手段,
細致探究了“黃牛票”現象的現實狀況、根源及其對票務市場和消費者權益的深遠影響,直面“黃牛票”市場的錯綜復雜與隱秘運作、對現行法律法規、監管部門在遏制“黃牛”行為方面存在的不足與局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實踐調研的基礎上,實踐團隊期望通過社會各界攜手合作,從優化票務平臺系統、加強立法工作、提升政府部門間的協同效率等多個方面入手,實現對“黃牛”現象的精確打擊與有效治理,保護票務市場的健康發展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