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與青山的對話:“山水經行”實踐團隊的“兩山”轉化新探索
發布時間:2025-04-14 閱讀:
導語
2005年,浙江余村炸掉礦山、復綠青山的抉擇,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破土萌芽。二十年后的今天,這一理念已成長為全球生態治理的“東方智慧”——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工程鋪展山河,109個生態修復案例構建起綠色發展的“中國樣本”。在“兩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關鍵節點,“山水經行”實踐團隊通過“大數據+實地調研”進行了“兩山”轉化的新探索,提出了當前存在的問題與挑戰,也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
從礦山傷疤到世界標桿:二十年書寫生態覺醒史
二十年前,余村的礦炮聲震醒了中國對生態文明的思考;二十年后,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山水工程”作為全球生態修復十大旗艦項目之一,向世界展示著東方大地的綠色蝶變。從塞罕壩林場“沙海變林海”的奇跡,到福建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經驗”,中國用系統性的山水工程縫合自然傷疤。研究顯示,這類工程實施區域植被覆蓋率提升15%-30%,生物多樣性恢復速度較傳統治理提升3倍,浙江安吉、江西婺源等地更是將“生態顏值”轉化為“經濟產值”,印證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深刻哲理。
解碼轉化密碼:大數據揭開“綠”與“金”的共生法則
當生態產品被正式納入生產要素市場,如何破解“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的困局?研究團隊歷時一年零兩個月,構建起覆蓋全國109個山水工程的數據庫,在6省21個田野調查點采集近千份樣本,首次提出“3+2”生態產品分類體系。這一創新框架將碳匯交易、生態補償等政策工具納入價值鏈條,為黃土高原的蘋果林、武夷山的生態茶園找到了市場坐標。在浙江麗水,全國首個生態信用體系讓好山好水可“質押”、可“貸款”,2023年當地生態產品交易額突破80億元,一條“護綠生金”的路徑逐漸清晰。
成長的陣痛:當青山綠水遭遇發展命題
站在二十年的門檻上,“兩山”轉化仍面臨深層挑戰。研究揭示,部分地區陷入“綠色短視”,30%的山水工程存在“重建輕管”現象,生態修復投入產出比低于預期;千鎮一面的“民宿熱”、同質化的“農家樂”,暴露出生態產業創新力的匱乏;而長三角區域僅40%縣市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更折射出制度協同的短板。正如調研中一位基層干部所言:“把青山變金山,不能靠‘復制粘貼’,而要找到每個地方的生態基因。”
破局新篇:在山水間書寫共富答案
面對挑戰,“山水經行”時間團隊在探索中給出解決方案:在貴州黔東南,刺梨產業讓石漠化山地綻放“黃金果”;在江蘇南通,15%的護林崗位定向提供給低收入群體,實現“護生態”與“保民生”的雙向奔赴。團隊建議,未來需構建“生態治理人才矩陣”,推廣“生態銀行”“碳匯質押”等金融工具,讓每一片林、每一方水都成為可度量的綠色資產。值得期待的是,長三角正探索立法協同機制,試圖用統一標準打破行政壁壘,讓黃河與長江的生態補償機制形成交響。
結語
二十載時光見證“兩山”理念的深刻影響。這一理念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核心,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筑牢根基,成為綠色發展的行動綱領。當下,積極探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動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提升發展“含綠量”與生態“含金量”,已然成為時代發展的迫切需求。然而,我國“兩山”轉化進程尚處于探索階段,諸多挑戰橫亙在前。唯有堅持系統治理、制度創新與科技賦能,方能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篇章。
作者:“山水經行”實踐團隊 來源:“山水經行”實踐團隊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