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劉卉玘同學觀摩護士們換藥的過程。劉卉玘供圖
圖為朱慧珊同學跟隨醫生學習看病歷的過程。朱慧珊供圖
此次實踐讓她深刻認識到,分級診療政策在基層落地,面臨制度銜接不暢、醫療能力不足、醫患認知滯后等多重挑戰。理想中“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就醫格局,在基層執行時,受限于資源、觀念、管理等因素,難以完全照進現實。
2025年7月7日-11日,趙鑫宇同學在宜昌市點軍區聯棚鄉中心衛生院開展社會實踐。他每日清晨緊隨帶教醫生查房,從高血壓老人到發熱孩童,傾聽主訴、記錄病程。在狹小診室中,醫生們耐心詢問,用方言拉近距離——他不僅學習如何從有限體征中抽絲剝繭,更體會到“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基層智慧。外傷處置室是我難忘的課堂。當目睹醫生為骨折農人嫻熟打上石膏,從清潔創面、精準塑形到耐心叮囑康復要點,每一步都傾注著對病痛的細致關懷。他嘗試協助準備材料、安撫患者,在“做中學”領悟了基礎處置對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意義。
圖為趙鑫宇同學跟隨醫生查房的過程。趙鑫宇供圖
此次實踐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基層醫療的堅實根基與時代呼應。不僅是一次技能積累,更是一場深刻的價值重塑——它讓趙鑫宇同學懂得,真正的醫者仁心,唯有深深扎根于人民需要的地方,才能在守護生命的土壤中綻放最恒久的光華。未來,他愿做一顆扎根沃土的種子,為筑牢億萬鄉親的健康長城,貢獻屬于他的堅韌力量。隨著設備更新與定向培養的全科醫生加入,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的愿景正變得觸手可及。
走進基層醫院的實踐,為他們開啟了洞察醫學現實的全新窗口。這里與大醫院不同,有限資源下,醫生需憑扎實功底和豐富經驗應對各類病癥,讓他們意識到夯實基礎、精進醫術的重要性。在與患者交流中,他們發現患者更需要易懂的病情解釋和溫暖關懷,這讓他們明白,好的溝通能力和人文關懷是行醫必備,要學會用通俗語言傳遞醫學知識。基層醫院對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的重視,也給他們深刻啟示。預防大于治療,未來行醫不僅要治病,更要注重疾病預防和健康科普。(通訊員:劉卉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