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色發展成為時代命題的當下,襄汾縣開源礦產品有限公司正以刀刃向內的革新姿態,探索礦產品加工領域的低碳轉型之路。調研團的深度探訪,不僅揭開了生產環節的降碳痛點,更勾勒出一幅技術賦能與協同發展的藍圖,而高校實踐活動的融入,更為這場轉型注入了鮮活的產學研活力。
一、問診把脈:生產鏈條中的降碳痛點
走進企業車間,礦石粉碎時揚起的粉塵與篩分機旁堆積的廢料,成為降碳路上的直觀阻礙。調研發現,粉碎工序粉塵排放濃度居高不下,篩分設備的精度不足則讓部分合格礦石淪為廢料,既造成資源流失,又間接推高碳排放。更關鍵的是,礦石表面質量、粒度分布等參數與后端電解能耗緊密關聯,卻因缺乏全流程協同管控,形成了降碳工作的“卡脖子”環節。
數據更清晰地揭示了問題的嚴峻性:破碎設備因老化導致25%的空載能耗,功率在120kW-180kW間無序波動;篩分環節每月額外產生20噸廢料,按單位碳排放換算,直接讓單位產品碳足跡增加3kgCO₂/噸。運輸環節同樣暗藏隱憂,35公里的平均運輸距離中,每月400公里的無效里程,按燃油車碳排放系數計算,相當于320kgCO₂的無謂消耗,占全流程碳排放的18%。
二、破局之策:全鏈條低碳改造方案
針對痛點,一套多維度的優化方案應運而生。工藝端將引入脈沖布袋除塵系統,為粉碎環節披上“防塵外衣”;智能篩分設備搭配激光粒度分析儀,既能減少廢料產生,更能為后端電解提供“量身定制”的原料。而“礦石加工-電解工藝”數據中臺的建立,將實現粒度、表面質量等參數與電解槽電流、電壓的實時聯動,讓全流程協同降碳從理念變為現實。
運輸環節的革新同樣亮眼。路徑優化系統結合實時交通數據,將為礦石運輸“裁彎取直”;新能源貨車的推廣,則從源頭上削減尾氣排放。更值得關注的是運輸碳追溯體系的構建,通過采集能耗、里程等數據生成碳足跡報告,讓每一公里的碳排放都有跡可循,為精準降碳提供依據。
三、實踐賦能:校企聯動共繪綠色未來
在推進技術改造的同時,企業亦敞開大門擁抱新鮮力量。2025年8月1日至3日,山東大學(威海)商學院學生郭潔穎在此開展社會實踐,企業不僅提供就餐、住宿與交通支持,更精心安排調研活動,讓高校智慧與企業實踐在綠色轉型的賽道上同頻共振。
從車間里的技術革新到運輸線上的效能提升,從數據中臺的智慧管控到校企聯動的實踐探索,襄汾縣開源礦產品有限公司正以系統性思維破解降碳難題。這條融合技術、數據與人才的綠色之路,不僅是企業自身的轉型答卷,更可為行業低碳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