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至17日,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赴山西陽泉支隊深入當地,開展為期兩天的旅游資源實地調研。隊員們行走于街巷阡陌之間,記錄風物坐標,丈量景點距離,致力于完善陽泉旅游地圖,提升游客體驗,讓這片土地的文化魅力被更多人看見。
第一天·陽泉市區
支隊首日行程聚焦陽泉市區,走訪具有深厚歷史與文化底蘊的景點。
第一站是新泉觀。該觀建于高埠之上,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布局,歷經清代多次重建。觀內“三清殿”院中矗立著一棵樹齡達1770年的古槐,象征著美好與祥瑞。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的“新泉觀傳統文化廟會”已于2020年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重要的民俗盛會。

第二站是陽泉百年火車站舊址。始建于1906年,由法國人設計建造,是山西省現存最完整的百年歐式鐵路站房。建筑尖頂造型與長廊設計體現了20世紀初法國建筑風格,不僅是鐵路史的實物見證,也是研究殖民時期建筑技術的重要遺存。
第三站為興隆步行街。這條街道百年來商鋪繁盛,經2008年整體規劃與2018年整頓提升,已成為陽泉市民休閑購物的重要場所。工作人員講解道:近年來,市政府大力發展夜市經濟,興隆步行街被認定為第一批省級夜經濟生活集聚區,顯著激發了城市經濟活力。
隨后,支隊走進大陽泉古村——2010年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在這里,隊員們特邀姚永田老師講解總書記陽泉談話精神,并深入探討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姚老師強調,百團大戰是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在華北敵后發起的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其歷史地位與戰略價值應得到全面認識。

下午,支隊繼續探訪位于城區核心的南山公園。作為集生態與人文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園內凌云閣、碑廊等標志建筑建于1980年代,配套健身步道與兒童游樂區,深受居民喜愛。
第二天·小河村
次日,支隊前往依山傍水、人文薈萃的小河村。這里群山環抱、民居錯落,街巷結構保留完整,不僅是環境清幽的古村落,更是著名紅色作家石評梅的祖籍地,素有“禮儀之邦”美譽。
首站是小河深井。面對缺水困境,村民不畏艱難,歷時八年人工鑿井,形成了以“急民所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核心的“小河鑿井精神”。這一精神不僅解決了民生之需,更成為當地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二站是石評梅紀念館。展覽從反帝反軍閥、女權運動、文學創作、教育教學等多個方面,生動呈現了石評梅女士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第三站為石家花園。大院坐西朝東,背山面水,匾額楹聯點綴其間,如曹錕所題“急功好義”、平定知州所提的“樂善好施”等,文化氛圍濃厚。建筑構件上門楣、石柱等雕刻精美,寓意深遠,既寄托了院主對家族昌盛的期盼,也展現了中華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

總結
兩日行程中,清華支隊深入陽泉城鄉,細致勘察旅游資源,記錄文化地標,測量景點信息。每一次走訪、每一處記錄,都是為了更精準地繪制陽泉旅游圖景,讓遠道而來的游客能更從容地感受這座城市的歷史厚度與文化溫度。
我們期待,通過這樣的努力,陽泉的魅力能被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