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清晨時分,幾個穿著志愿者服裝的青年已準備就緒。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團隊的大學生志愿者們,帶著事先精心準備的教學物資和活動策劃,即將前往揚州市寶應縣小太陽教育托管中心,他們將要看到期待已久的孩子們,開啟自己為期一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教培活動。
晨曦集結,責任驅動下的出征
清晨六點,霞光剛染紅天際,組長朱益凡已帶領團隊成員在校門口集合。他們的背包里裝著精心分裝的文具、打印好的分層習題,還有為文化體驗準備的非遺手作材料——這些都是團隊兩周來反復打磨的成果。
出發前,團隊曾因部分孩子基礎薄弱而犯難。為解決問題,他們主動聯系中心,為適配不同學習水平,將數學題庫按難度分為“基礎闖關”“進階挑戰”兩檔,英語則準備了從字母兒歌到簡單對話的分級內容。
課堂內外,知識與溫暖同傳遞

上午九點,輔導課正式開始。英語教室里,志愿者用卡通卡片教孩子們認識單詞,還設計了游戲。數學課上,志愿者沒有直接講解公式,而是拿出七巧板,孩子們瞬間被吸引,爭先恐后地動手嘗試,原本對數學抵觸的小宇,在成功拼出圖形并學會計算方法后,興奮地舉手:“老師,我還想拼正方形!”
課間休息時,志愿者們沒有閑著。有人陪孩子們在走廊跳皮筋,有人蹲在地上聽他們講暑假趣事,還有人幫幾個孩子解答暑假作業里的難題。
走出校園,觸摸文化與自然的溫度
下午兩點,征得家長同意后,團隊帶領孩子們前往江蘇省寶應中學。走進校史館,當聽到講解員介紹校史時,孩子們發出陣陣驚嘆。
在實驗室,顯微鏡下的洋蔥表皮細胞讓孩子們好奇不已。“這像不像天上的星星?”志愿者輕聲引導,孩子們的目光在鏡片與天空間切換,眼里閃爍著對科學的向往。
隨后,一行人來到大運河寶應運堤段。站在古堤上,志愿者指著緩緩流淌的河水介紹,這條運河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了,以前的人靠它運送糧食、貨物,就像現在的‘水上高速公路。他還拿出提前準備的漕運船模型,演示如何通過風帆借力航行,孩子們圍著模型嘰嘰喳喳提問,夕陽將他們的身影拉得很長。
傍晚返程時,孩子們追著車揮手,手里舉著寫有“謝謝哥哥姐姐”的紙條。志愿者們透過車窗揮手,直到身影消失在街角。

車窗外,晚霞染紅了天空,正如孩子們臉上綻放的笑容。這場短暫的相遇,不僅讓知識在陪伴中傳遞,更讓青春的善意在童心種下種子。或許,這就是志愿服務的意義——用一天的溫暖,照亮他們很久的路。
作者署名:通訊員 范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