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團隊從組建之初,就深知奔赴異地的社會實踐絕非單打獨斗的舞臺。他們的籌備工作,本身就是一場團隊合作的預演。團隊內部依據實踐成員特長進行了精密的分工:心思縝密、善于溝通的成員組成“外聯籌備組”,負責與托管中心的所有對接和物資清點;思維活躍、創意無限的成員組成“課程設計組”,主導教案和活動方案的初步規劃;辦事穩妥、考慮周全的成員組成“后勤保障組”,統籌行程、安全和預算。各組并非孤立運作,而是通過每日線上會議進行信息同步和方案交叉審核,確保籌備工作360度無死角。這種基于信任的職責劃分,為后續的實戰打下了高效協同的堅實基礎。
課業輔導:講臺上的默契配合

在看似各自為戰的課業輔導環節,團隊的協作以更細膩的方式呈現。他們并非簡單地“分包”學生,而是建立了靈活的“主輔崗”機制。一名隊員作為主講,負責統一講解共性難題時,其他隊員會巡回觀察,及時發現哪些孩子露出了困惑的表情,并上前進行一對一的二次輔導,確保了整體進度與個性化關注兩不誤。當遇到自己也不確定的“偏題怪題”時,實踐成員們會毫不避諱地坦言“這個我需要和xx老師討論一下”,然后迅速組成臨時“教研小組”,在教室一角低聲、快速地研討出解決方案后再反饋給學生。這種“我們是一個團隊”的公開姿態,不僅無損于師者威嚴,反而向學生們生動展示了何為“學無止境”與“合作共贏”。
活動組織:一場沒有彩排的協同作戰
組織大型興趣活動和戶外實踐,則是對團隊協作的終極考驗。這如同一場多兵種聯合作戰,要求極高的默契度。活動前,他們會召開“戰前部署會”,將流程分解到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責任人:誰負責主持控場,誰負責分發物料,誰負責安全巡查,誰負責拍照記錄,誰又是應對突發狀況的“機動部隊”,都清清楚楚。活動中,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足以傳遞信息。當手工課出現剪刀不夠的瞬間,附近的隊員會立刻默默地從備用箱中取出遞上,無需言語;當戶外活動中一個孩子因疲憊落后時,立刻會有實踐成員自然地放緩腳步陪在他身邊,而隊伍前方的引導員會心領神會地調整整體行進速度。這種行云流水般的配合,并非天生,而是在一次次實戰演練和事后復盤中磨合出的寶貴結晶。沖突與和解:在碰撞中升華團隊凝聚力
協作并非總是風平浪靜。實踐中,實踐成員們也會因理念不合、方法差異而產生爭執。是為一個游戲規則的設計各執一詞,還是為處理兩個孩子矛盾的方式有不同的看法。然而,難能可貴的是,團隊形成了一個共識:任何爭議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更好。因此,他們總能迅速將“對個人的質疑”轉化為“對事理的探討”,通過坦誠的溝通和民主的表決來達成共識。每一次沖突的圓滿解決,非但沒有削弱團隊,反而讓實踐成員們更深入地理解了彼此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團隊的凝聚力和抗壓能力也因此變得更強。
獨行快,眾行遠

回顧全程,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團隊最驕傲的成就,或許不是成功舉辦了某次活動,而是他們真正地熔煉成了一個無堅不摧、有情有義的集體。他們深刻地體會到,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終有極限,而一個目標一致、配合默契的團隊所能創造的價值是無限的。他們學會了如何在一個集體中精準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為了整體目標而犧牲部分個人想法,如何信任伙伴,又如何成為值得信任的人。這份在并肩作戰中結下的深厚情誼,這份淬煉出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將是比任何榮譽都更加持久和珍貴的財富。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學服務團隊用他們的行動完美詮釋了“聚是一團火”的深刻含義,他們的團魂,是這個夏天在寶應上空綻放的最耀眼的光芒。
作者署名:(通訊員 謝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