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廣東海洋大學經濟學院“灣區改革逐夢青年隊”赴深圳市開展“研習南粵”暑期教育實踐活動,圍繞“改革鑄魂,文化煥新”主題,先后走進前海石公園、前海國際會議中心、蓮花山公園及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通過實地拍攝、人物采訪、文化體驗等形式,探尋深圳改革開放文化的精神傳承與創新表達,以青年視角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南粵大地的實踐成果。
當日上午10時,實踐隊抵達首站——前海石公園。陽光下,刻有“前海”二字的巨石靜靜矗立,遠處的高樓建筑群勾勒出新時代改革發展的天際線。實踐隊成員手持相機,聚焦前海石的細節紋理,同時播放2012年、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前海時的歷史影像,通過今昔畫面對比,直觀呈現前海的發展變遷。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改革開放精神是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這句話一直激勵著建設者們。前海從一片灘涂到如今的創新高地,不僅是速度的突破,更離不開“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改革文化支撐,在建設中始終以改革思維破解難題,這就是文化力量的體現。實踐隊成員拍攝前海石公園景觀,將改革地標與城市新貌納入鏡頭。
圖為實踐隊拍攝的前海石,許倬英攝
離開前海石公園,實踐隊前往前海國際會議中心。這座以“薄紗”為設計靈感的建筑,外立面的流線型線條象征著開放與包容,曾舉辦過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實踐隊成員走進會議中心內部,拍攝展廳內陳列的文化創新案例,重點記錄了前海“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成果。
午后,實踐隊來到蓮花山公園鄧小平銅像廣場。廣場上,不少市民自發前來瞻仰,實踐隊成員手捧花籃,緩步走向銅像,整齊擺放后向銅像三鞠躬,隨后集體朗誦《改革開放頌》,激昂的聲音在廣場上回蕩。“鄧小平爺爺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正是因為他的遠見,深圳才有了今天的發展。”深圳市某學生作為“小小講解員”,向實踐隊成員講述了鄧小平同志推動改革開放的故事,她手持講解牌,眼神堅定,條理清晰的表述贏得了隊員們的掌聲。實踐隊還采用“時空對話”的拍攝手法,讓隊員站在銅像側方,通過鏡頭構圖實現“青年與銅像同框”,以此象征改革精神的代際傳承。
圖為實踐隊與鄧小平銅像合影,鐘綺雯攝
下午3時,實踐隊準時到達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大潮起珠江”展覽。在文化展區,實踐隊重點關注了深圳設計周、文博會等案例,通過對比80年代深圳街頭的黑白老照片與當下AR互動展項,感受文化業態的升級。“我第一次體驗AR展項,掃描老照片就能看到動態的歷史場景,這種方式讓我更直觀地理解了深圳文化的變化。”來自廣州的游客在接受實踐隊隨機采訪時表示,深圳的文化創新最打動她的地方在于“不割裂傳統,而是用現代方式讓傳統活起來”。實踐隊成員還親自體驗了AR互動設備,用手指觸摸屏幕,就能“穿越”到80年代的深圳國貿大廈建設現場,感受“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同時用相機記錄下這一沉浸式體驗過程。
圖為實踐隊在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留影,鐘綺雯攝
“通過一天的實踐,我們不僅看到了深圳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更深刻理解了改革文化的精神內核。”實踐隊指導教師表示,接下來團隊將繼續圍繞“研習南粵”活動要求,整理實踐成果,深入分析改革文化與青年成長的關聯,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青年群體中落地生根貢獻力量。此次深圳實踐,是“研習南粵”6條實踐線路中“改革先鋒線”與“南粵文脈線”的生動融合。團隊不僅用鏡頭記錄下深圳改革文化的鮮活實踐,更在行走中堅定了“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作為新時代大學生,他們既是改革成就的見證者,更是文化傳承的參與者、創新的推動者。未來,這群青年將帶著實踐中的感悟與收獲,把深圳的改革故事、南粵的文化魅力傳遞給更多人,以青春之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南粵大地落地生根,讓改革精神在新征程上綻放更耀眼的光芒,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