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隊在貴陽市白云區第十五小學開展以“文化傳承進校園,支教活動潤童心”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顒油ㄟ^互動體驗式教學,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認知,助力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

本次實踐由團隊成員謝曉曉牽頭組織實施,面向該校學生有序開展,活動環節依次為:先是組織學生觀看民族文化宣講視頻,系統介紹民族團結的意義及文化保護的價值;隨后開展民族圖案設計實踐,指導學生創作蘊含民族特色的圖案;最后組織分享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圍繞民族特色服飾或首飾進行發言。

本次活動共有五十余名學生參與。經實踐觀察統計,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對民族文化相關內容表現出持續關注;顒舆M行期間,一名苗族學生身著家庭傳承的傳統盛裝參與現場分享,具體介紹了服飾上“蝴蝶媽媽”、銅鼓等圖案的象征意義,以及該服飾在苗族鼓藏節、苗年等傳統節日中的特定穿著習俗,其他民族學生在其分享期間均保持專注聆聽的狀態。
志愿隊成員結合活動實際情況指出,將抽象的民族文化轉化為可參與、可操作的實踐活動,對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具有實際促進作用。據現場行為記錄顯示,服飾展示、圖案創作等實物體驗環節的學生主動參與率、互動頻率,均高于視頻宣講環節,后續可依據此數據適當提高此類互動環節的設置比例。

活動存在兩方面不足:一是跨民族互動設計較少,學生多在同民族小群體內交流;二是少數民族學生的表達機會有限,其文化傳承者的作用未充分發揮。對此,實踐團隊建議到在后續活動中增設跨民族協作任務,如組織不同民族背景的學生共同完成“民族文化長卷”創作,并設立“民族小講師”崗位,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分享本民族文化,深化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解。

此次實踐活動通過具象化的文化體驗,為學生搭建了了解民族文化的平臺,對培育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起到積極作用,更好的助力民族文化的宣傳。(撰稿:丁力 楊瑞祺 供圖:謝曉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