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至7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石榴志愿隊成員赴福建省羅源縣開展以“探尋羅源畬族文化傳承脈絡,助力民族文化傳播與發展”為主題的文化實踐活動。通過走訪羅源縣文化館、圖書館及八井村畬族村寨,與當地文化工作者、畬族居民深入交流,記錄畬族傳統習俗與技藝,并開展民族文化調研與宣講,為畬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播貢獻力量。

8月6日上午,團隊成員首先來到羅源縣文化館和圖書館,與工作人員展開座談,系統梳理畬族文化的歷史脈絡。工作人員講述了畬族起源傳說,如“鳳凰裝”的由來等。鳳凰山神鳥銜衣的傳說融入服飾文化,形成女兒出嫁必穿鳳凰裝的習俗。當日下午,成員抵達八井村畬族村寨,參觀了畬族文化記憶館,了解了畬族重要話語的內涵,道出了畬漢交融的深厚情感。同時,深入畬族技藝傳承館,學習畬族服飾的象征意義,深刻感受到畬族技藝“以紋載史、以飾傳情”的文化內涵。

8月7日清晨,成員在八井村歷史最久的榕樹下,采訪了畬族老人,圍繞畬族文化傳承現狀提出問題,同時開展民族文化宣講,并采用漢語結合畬語基礎內容的雙語方式互動,拉近了與老人的距離,激發了文化交流熱情。上午,成員走訪八井村村民家中,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了畬族文化傳承認知與實際困難。

據悉,實踐中發現當地存在部分問題:年輕人多外出務工,導致傳統畬族文化傳承人群斷層;畬族傳統服飾做工繁復、造價高,年輕人接受度低,傳承鏈面臨斷裂風險。針對問題,成員向居民建議可利用短視頻平臺傳播畬族文化,拍攝文化場館參觀、服飾工藝展示、老人及傳承人故事等內容,吸引流量關注;推出“體驗式”畬族服飾活動,簡化部分工藝開發“輕體驗款”,結合旅游推廣,讓游客參與穿戴、了解文化,帶動當地旅游經濟,以經濟價值反推文化傳承活力。

基層工作人員認為當地文化館、圖書館的建立為畬族文化資源的梳理、記錄和展示提供了平臺,這是文化傳承的優勢,但年輕人外流以及工作人員自身對畬族文化了解較淺、缺乏深度認知是主要劣勢與挑戰。畬族的文化應當主張“辯證傳承”,在保留核心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平衡傳統與現實的適配性。

此次調研活動團隊成員感受到苗族文化在當代社會的頑強生命力,同時也認識到其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現實困境。團隊認為,在推動民族文化傳承的過程中,需要更多關注社區內生動力,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路徑,使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撰稿:丁力 楊瑞祺 供圖:鄭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