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風清,征程再啟。8月18日清晨,長安大學水環學院“青春繪綠礦,筑夢古榆鄉”社會實踐隊自渭水校區整裝出發,懷揣著對專業實踐的向往與生態保護的初心,跨越山河,一路向北。歷經數小時車程,實踐隊于傍晚時分抵達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河南鄉。蒼茫的毛烏素沙地邊緣,晚霞映照下的鄉村寧靜祥和,隊員們稍作休整,為接下來的實地調研積蓄力量。
圖為實踐隊成員出發前合影
翌日(8月19日),實踐隊跟隨我校研究生學長的腳步,深入河南鄉沙地地下水勘測基地開展調研。廣袤沙地中,學長們耐心講解地下水勘測技術與沙地植被恢復措施。沙蒿、沙柳、沙荊……這些頑強扎根于沙土中的植被,不僅是沙漠中的“綠色衛士”,更承載著水資源管理與生態治理的科技內涵。同學們一邊記錄一邊思考,在實地觸摸與學術交流中深化了對“水—生態—資源”系統關系的理解。
圖為成員實地實踐
8月20日,隊伍轉戰陜西省神木市大柳塔鎮。一路舟車勞頓并未消減大家的熱情,反更添一份使命在肩的鄭重。21日,實踐隊走進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基地,展開重點參觀學習。在對接負責人劉總的帶領和講解下,隊員們先后參觀礦井水處理實驗室、智能噴霧降塵試驗平臺等國際領先的實驗系統。通過實時監測屏幕,陜蒙地區水資源動態一目了然;礦井水經反滲透等技術實現“由黑變清”,成為支撐生產與生態的重要水源,展現出循環經濟的深刻內涵。
圖為成員在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基地參觀學習
更有意義的是,實踐途中偶遇長安大學畢業的學長,他以自身經歷勉勵同學們“扎根行業、不忘初心”,令大家倍感親切與鼓舞。在試驗廠區,智能凈水裝置、覆巖損傷模擬系統、地下水遷移監測平臺等一一呈現,配合專題介紹片與技術人員的細致講解,為隊員們鋪開了一幅“科技賦能綠色礦山”的宏大畫卷。
此次跨越陜蒙兩地的實踐之旅,不僅是一次專業認知的拓展,更是一場青春與家國共進的生動課堂。同學們在行走中感知水資源稀缺地區的生態挑戰,在交流中領悟長安大學人的責任與傳承。水環學子將以此次實踐為新的起點,繼續以專業之能守護綠水青山,以青春之行書寫生態新篇!
圖為與研究人員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