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東海洋大學2025年暑期“民族團結行”專項社會實踐活動 “七傣交融”團隊于巖萬香老師的 1 + 1 舞蹈工作室,開展了一場對傣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度探究活動。巖萬香老師作為西雙版納州青聯委員、云南省舞協與曲協會員,同時也是章哈非遺傳承人,以舞蹈與章哈為媒介,引領團隊深入領略了傣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
在工作室中,團隊成員身著整齊的橙色隊服,在巖萬香老師的悉心指導下,認真研習傣族傳統舞蹈。巖萬香老師反復強調:“跳傣族舞,不僅要堅守傳統,更要秉持本心。” 在動作拆解教學過程中,老師將傣族人民對自然的細致觀察融入其中,例如手型模仿 “芭蕉初綻”,展現出芭蕉葉剛剛舒展時的柔美形態;步伐模擬 “小象漫步”,體現小象行走時的憨態可掬與沉穩。通過這些生動的教學方式,讓團隊成員在肢體的律動中,深刻感知到傣族人對天地萬物以及生活的敬畏與熱愛之情。同學們從最初的動作生疏、機械模仿,逐漸過渡到能夠把握舞蹈的神韻,漸入佳境。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深刻領悟到,遵循傳統是守護文化根脈的關鍵,而秉持本心則是賦予舞蹈靈魂的源泉,只有二者相輔相成,非遺文化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保持鮮活,得以傳承。
圖為巖萬香教七傣交融團隊跳傣族舞。楊雨彤 供圖1
在交流環節,巖萬香老師為團隊展示了傣族非遺項目 —— 章哈。“章哈” 一詞由傣語 “會唱歌的人” 音譯而來,在傣族文化體系中,它占據著獨特的地位,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文化傳播載體。無論是生活中的處世道理,還是國家層面的大事要事,都能被巧妙地融入到章哈那婉轉悠揚的曲調之中傳唱出來。老師現場演唱了一曲章哈,歌聲婉轉,如潺潺流水般動人。一曲唱罷,老師向團隊闡釋道:這首章哈生動地傳遞了時代的變遷,表達了傣族人民對國家政策的感恩之情,正是因為這些好政策,才使得傣族人民的生活日新月異。悠悠的章哈調,不僅是民族文化代代相傳的珍貴結晶,更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緊密地連接著過去與當下,讓人們看到了政策對民生的積極影響,充分展現出非遺文化記錄時代發展、傳遞人文溫度的強大力量。
圖為巖萬香為七傣交融團隊展示章哈。楊雨彤 供圖2
從舞蹈學習到章哈交流,“七傣交融”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非遺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根脈,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更是推動民族文化振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青年作為國家未來、民族希望,肩負著非遺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既是古老文化的“守護者”,需主動從傣族舞蹈、章哈等非遺中挖掘民族文化內核,系統梳理實踐與學習成果,在校園內外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平臺,讓更多人觸摸非遺溫度、感知民族智慧;更是新時代的“傳播者”,要善用新媒體矩陣,將非遺技藝、文化內涵轉化為鮮活的教學片段、解讀內容,以創新形式推動非遺“破圈”,讓古老文化在年輕群體中煥發生機。
當代青年更應將非遺傳承融入日常實踐,以實際行動助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鑒:在文化宣講中傳遞非遺價值,在藝術展演中展現民族風采,在創新傳播中賦予非遺時代活力。這既是青年踐行文化傳承責任的必然要求,更是以青春之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注入持久動能的生動實踐,讓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代代接力中綿延不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牢文化根基。
圖為巖萬香與七傣交融團隊合影。楊雨彤 供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