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背景與目的為深刻銘記歷史、傳承民族精神,我校組織開展“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主題社會實踐活動。2025年7月15日,我們團隊一行十余人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通過實地參觀、資料收集、交流研討等形式,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感悟和平的珍貴價值,強化青年一代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

圖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家破人亡”場景雕塑。黃晶供圖
二、紀念館介紹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位于南京市建鄴區水西門大街418號,是為銘記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期間侵華日軍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的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而建立的紀念性場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紀念館整體建筑以“斷壁殘垣”為設計理念,入口處的“遇難者300000”石刻大字莊嚴肅穆,瞬間將參觀者帶入沉重的歷史氛圍中。館內分為展覽區、紀念廣場、和平公園等部分:
1、展覽區通過大量歷史照片、實物史料、影像資料,系統還原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背景、事件經過及遇難同胞的悲慘遭遇,其中包括幸存者的證詞、日軍暴行的原始檔案等珍貴資料;
2、紀念廣場上的“母親”雕塑、“萬人坑”遺址等,以直觀的藝術形式傳遞著歷史的傷痛;
3、和平公園則以“和平之舟”雕塑等景觀,表達了人類對和平的向往與追求。

圖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受難者紀念碑。黃晶供圖
三、隊友交流與感悟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始終保持肅穆,每到一處都駐足沉思,并不時低聲交流感受。在“萬人坑”遺址前,看著層層疊疊的遇難者遺骨,隊員朱浩冉紅著眼眶說:“課本上的文字描述遠不及眼前的景象震撼,這些冰冷的遺骨背后,是無數個破碎的家庭,是民族不能忘卻的傷痛。”
在幸存者證詞展區,大家圍著一份泛黃的日記駐足良久。日記作者是當時的一名南京市民,記錄了日軍進城后的種種暴行。隊員王逸然感慨道:“以前總覺得歷史離我們很遙遠,但這些真實的文字讓我意識到,歷史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他們的遭遇。作為年輕人,我們必須記住這些,才能避免悲劇重演。”
參觀結束后,團隊在紀念館外的休息區開展了專題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南京大屠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歷史創傷,更是全人類的共同教訓。隊員陳柯竹提出:“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悲痛中,更要思考如何以史為鑒。作為大學生,我們可以通過校園宣講、線上科普等形式,讓更多同齡人了解這段歷史,珍惜當下的和平。”
四、資料收集與整理為深入理解歷史,團隊在參觀前查閱了《南京大屠殺史料集》《拉貝日記》等文獻,參觀過程中重點收集了三類資料:
1、歷史文獻類:包括日軍士兵的日記、國際安全區的記錄、戰后審判的檔案等,這些資料從不同視角印證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
2、實物史料類:通過拍攝館內展出的日軍軍刀、遇難者遺物等實物,記錄歷史的物證;
3、幸存者資料:整理了館內展示的幸存者名單、口述歷史摘要,其中年齡最小的幸存者如今已年過九旬,他們的存在是歷史的活見證。
此外,團隊還采訪了紀念館的講解員,了解到近年來紀念館在史料搶救、國際交流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已收集到超過10萬件歷史文物,與多個國家的歷史研究機構建立合作,推動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國際傳播。這些資料為后續的實踐總結和宣傳活動提供了堅實的依據。

圖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受難者照片。黃晶供圖
五、精神傳承與實踐思考 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對“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結合所學專業和校園生活,我們提出以下傳承路徑:
1、校園宣傳:制作歷史主題展板,在校園內舉辦“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科普展,發放整理的史料手冊,讓更多同學了解歷史細節;
2、新媒體傳播:利用短視頻平臺,制作“幸存者故事”系列短片,以青年視角解讀歷史,吸引同齡人關注;
3、和平實踐:組織“和平校園行”活動,通過模擬聯合國、和平主題辯論賽等形式,引導同學思考和平的內涵,培養理性愛國情懷。
正如紀念館出口處的銘文所言:“任何人都不應忘記南京大屠殺慘絕人寰的災難,任何人都不應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實,任何人都不應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既要銘記歷史傷痛,更要將悲憤轉化為奮進的動力,以知識武裝自己,以行動守護和平,為國家的強大和人類的和平貢獻青年力量。

圖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館內標語。黃晶供圖
六、實踐總結本次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社會實踐活動,讓團隊成員在實地體驗中深化了對歷史的認知,在交流思考中凝聚了傳承精神的共識。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通過本次活動,我們深刻認識到: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銘記歷史并非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讓和平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
未來,我們將以實際行動踐行“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誓言,讓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記憶代代相傳,讓和平的理念融入青年的責任擔當之中。
(通訊員 乃正耀 黃晶 王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