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午后,望江挑花傳習基地里光線明亮,何冬霞老師正專注地擺弄著棉布上的絲線。她指尖翻飛間,青白色的紋路已在布面鋪展開來,翻轉布料,兩面的圖案竟完全重合,找不出絲毫差異。“這就是望江挑花的獨特之處——青白相間,表里如一。”她抬眼解釋,語氣里帶著對這項技藝的熟稔與自豪。
工作臺一側的收納架上,整齊擺放著各式工具:粗細不一的鋼針、繞著青白棉線的木軸、疊得方正的素色棉布,還有幾本厚厚的活頁夾。翻開活頁夾,里面是手繪的紋樣圖稿,傳統的幾何紋樣旁,散落著幾頁新畫的植物圖案。
聊起與挑花結緣的十幾年,何冬霞的敘述清晰而平實。從最初跟著湯老師做興趣作品,到如今在傳習基地專職推廣,她見證了這項技藝在時代浪潮中的起伏。手機屏幕亮起,是她和湯老師運營的抖音賬號,“現在來探訪的大學生很多,大多是刷到視頻找來的,”她笑著說,“能通過這些平臺讓更多人知道挑花,挺有意義的。”
談及傳承中的困境,她語氣誠懇。“目前推廣還是以我們這些人零散發力為主,學校里只有一小(望江縣第一小學)開設了興趣課,覆蓋面太窄。”她拿起一件挑花制成的挎包,“手工制作耗時費工,一個包要做兩三天,成本降不下來;機器又達不到要求,做不出雙面效果。”布制品的保存也是難題,工作室的窗簾總是緊閉的,“夏天得格外注意,曬了就容易變色。”
臨別時,工作室里還有許多老師正在挑花。銀針穿梭,陽光透過窗戶落在她們專注的側臉上,也落在那片逐漸成形的青白紋樣上。這場景讓人忽然明白,非遺的傳承從來不是被動等待,而是像這挑花的絲線一樣,既要扎根傳統的土壤,也要主動牽起與時代相連的線。
或許正如那些在布面交織的紋路,唯有讓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找到契合點,才能讓望江挑花這樣的非遺,在時光流轉中始終保持鮮活的生命力。
作者:2024級本科生 汪羽蒙
來自單位:山東大學(威海)數學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