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子日可氮”社會實踐團隊開展線下實踐活動,帶著前沿科技走進濟寧市兗州區薛廟社區,以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座談會揭開等離子體固氮技術的神秘面紗。團隊隊長趙鴻喆在開場中生動闡釋了實踐意義:“‘子日可氮’承載著用等離子體創新技術活化氮氣、推動化肥生產低碳轉型的愿景。我們致力于用更清潔的方式,守護從農田到餐桌的綠色鏈條。”這一理念迅速拉近了高校科研與社區居民的距離。
活動現場,團隊將高壓實驗室中觀測到的復雜數據轉化為通俗語言。通過把等離子體比喻為“閃電般的第四態物質”,居民們理解了這種特殊能量如何高效破解氮氣分子的堅固結構;對比傳統化肥生產的高能耗、高污染現狀,更突顯出該技術在節能減排與土壤健康保護中的革命性潛力。為深化理解,團隊設計了雙軌科普模式:一段在安全實驗室錄制的等離子體放電視頻,讓居民目睹絢麗的電光如何“馴服”空氣;精心制作的“空氣成分圖”和“氮循環模型”道具,讓抽象原理變得可觸可感。面對“能完全替代化肥嗎”“何時走進田間”等現實關切,隊員余宗駿結合研究進展耐心回應:“我們正探索小型化設備方案,未來將在試點農田驗證效果。”現場互動熱烈,科技的火種在問答間悄然傳遞。
此次科普之行收獲了遠超預期的回響。一位社區老人感慨道:“原以為實驗室的高科技遙不可及,現在才知道它能讓我們吃得更安心!”社區干部亦高度評價活動“用老百姓的語言講透了尖端科技”。對團隊成員而言,居民對技術安全性、實用性的關注,為后續研究提供了珍貴方向——設備小型化、成本優化成為重點攻關領域。活動結束后,團隊同步建立了線上科普社群,持續為薛廟社區居民解答疑問。社區負責人更主動提出長期合作意向,為高校科研成果在基層生根開辟了新路徑。
“子日可氮”社會實踐團隊在薛廟社區的科普之行,是一次科技之光照亮基層沃土的真實寫照。它不僅傳遞了等離子固氮這一綠色前沿科技的希望之火,更體現了山大學子勇于創新、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團隊成員在“頂天”(探索前沿技術)與“立地”(服務民生需求)中不斷求索,將實驗室的研究靈感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點滴力量。未來,“子日可氮”團隊將繼續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深化科研探索,豐富科普形式,為科技創新服務農業現代化、助力國家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山大智慧與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