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八月,懷揣對傳統文化的敬意與求知,我踏入了費縣溫河酒業這片承載著千年釀造技藝的古老土地。這里,時間仿佛凝固在每一滴醇厚的酒液中,靜待著世人的品鑒與發現。溫河酒業,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其所傳承的白酒釀造技藝,遠非簡單的化學反應,而是一場微生物與時光共譜的生命交響。
來此之前,我便對溫河酒業有所了解。溫河酒業憑借710年釀酒技藝傳承與現代化創新,成就斐然:其前身元朝“德升”酒坊為革命年代供應軍需,1979年獲“大慶式企業”稱號,2017年入選“山東老字號”,2024年老五甑技藝升格為省級非遺;產品層面,溫河大王系列斬獲2024年CMB國際烈性酒金獎,多次榮膺“齊魯白酒酒體設計金獎”,通過五糧小窖發酵等技術創新提升品質;市場表現上,從縣級酒廠發展為全國百強,2018年銷售收入三年內從8000萬躍至4億元,近年通過共享窖池、抖音直播等新模式拓展市場,并建成酒文化綜合體,實現傳統技藝與商業活力的雙軌并進。
在與張先生的交流中,我得以窺見這古老技藝的深邃與精妙。他提到,溫河酒的釀造,依賴于一個獨一無二的微生態環境,三百余種微生物在此和諧共生,精妙協同,這與現代工業化生產的單菌種發酵截然不同。每一批酒的釀成,都離不開經驗豐富的老匠人對手工技藝的精準把控,從原料的甄選、曲藥的培制到發酵溫度的拿捏,無不凝聚著代代相傳的智慧與匠心。這份對風土的尊重和對傳統的堅守,正是溫河酒魂之所在。
然而,在數字化浪潮席卷而來的當下,非遺的傳承之路并非坦途。張先生坦言,盡管企業已積極擁抱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推廣,試圖讓古老技藝以更年輕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但非遺傳承的“斷層”問題依然令人憂慮。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年輕人對傳統手藝普遍缺乏興趣的現狀,使得許多非遺項目面臨后繼乏力的困境。網絡上的資料也印證了這一點,許多非遺項目在走向市場化、年輕化的過程中,往往面臨著如何在保持原真性與適應時代需求之間取得平衡的挑戰。
張先生對數字化的思考尤為深刻。他認為,數字化固然為非遺插上了翅膀,使其得以飛越時空,觸達更廣闊的人群,但過度的依賴與表面的呈現,卻可能導致傳統技藝的“失真”。那些需要口傳心授、耳濡目染才能領會的精髓,那些依賴觸覺、嗅覺、味覺才能判斷的微妙變化,是機器無法替代的。他強調,傳承的核心始終在于“人”,在于那份穿越歲月、堅守初心的“匠人精神”。
此次溫河之行,不僅是對一壇美酒的探尋,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深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在于其適應時代的能力,而非固步自封的僵化。如何在科技的輔助下,讓傳統工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吸引更多年輕一代的目光與熱情,使他們成為非遺的傳承者與創新者,是擺在所有非遺守護者面前的時代命題。唯有將傳統精髓與現代思維巧妙融合,讓古老的技藝在時光的淬煉中愈發醇厚,方能確保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作者:2024級本科生 王國傲
來自單位:山東大學(威海)數學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