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馬鞍山,暑氣像一床厚重的棉被,將整座城市捂得密不透風。柏油路蒸騰著熱氣,路邊的梧桐葉卷著邊兒,連蟬鳴都透著幾分慵懶,卻攔不住安徽工業大學建證青春·工筑基層實踐隊的腳步。7月4日清晨,十余名身著藍色隊服的學子拎著綠豆湯、薄荷糖等消暑品,沿著綠樹成蔭的街道走向社區養老院,隊伍里的歡聲笑語像投入熱浪里的冰塊,瞬間漾開清爽的漣漪。
養老院的鐵門剛推開一道縫,晨練區的聲響便順著風飄了過來。幾位老人圍著石桌打太極,招式慢悠悠的,手掌劃過時帶起細碎的風;單杠旁,一位老爺爺踮著腳活動腰肢,銀白的頭發在晨光里閃著柔和的光。同學們忽然收住腳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手里的慰問品被攥得更緊了些。有人悄悄拽了拽隊友的衣袖:“要不……我們先在旁邊等會兒?”話音剛落,一位背著手的老奶奶轉過身來,她穿著碎花短袖,褲腳仔細地扎在襪筒里,眼神亮得像含著星子:“安徽工業大學的?我剛才就看見你們的隊旗了,大學生來瞧我們這些老家伙啦?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晨練區與老人交談。 康芷嵐 供圖)
突如其來的搭話讓拘謹像被戳破的氣泡,瞬間消散了。隊長李同學趕緊上前,把綠豆湯遞過去:“奶奶,我們是來做社會實踐的,您要是不忙,我們陪您說說話?”老奶奶接過湯碗,指尖觸到冰涼的瓷壁時笑出了聲:“好哇,我這晨練剛結束,正愁沒人嘮嗑呢。”她拉著同學們在石凳上坐下,從口袋里摸出一把薄荷糖分給大家:“這是我孫女買的,天熱含著舒服,你們也嘗嘗。”糖塊在舌尖化開時,清清涼涼的甜意漫開來,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聊開了,問起老人們的日常,說起學校的趣事,晨練區的笑聲像滾雪球似的,越聚越熱鬧。
跟著養老院負責人走進居住區時,走廊里飄來淡淡的藥香和肥皂味。“302的張爺爺有風濕,走路得扶著墻;401的李奶奶眼睛不太好,擦玻璃時動靜輕點。”負責人一邊走一邊叮囑,手指輕輕敲了敲走廊的扶手,“這些欄桿每天都要擦三遍,老人們扶著才安心。”同學們聽得認真,有人掏出手機記在備忘錄里,有人悄悄數著房間數量。當負責人說到“窗臺和玻璃平時不好擦”時,大家幾乎同時舉起了手:“我們來!”“我帶了擦玻璃的工具!”
拿抹布的瞬間,同學們像是被按下了啟動鍵。王同學擦窗臺時,特意把抹布折成小方塊,沿著窗框的縫隙一點點蹭,連角落的灰塵都沒放過;擦玻璃的幾位更有默契,一人在里面噴清潔劑,一人在外面用刮水器,下方還鋪了層舊報紙,偶爾有水滴落下,就有人趕緊蹲下來擦干。“奶奶們晚上起夜要經過這兒,可不能留水漬。”擰抹布的劉同學說著,額角的汗珠順著臉頰滑到下巴,滴在隊服上暈開一小片深色。陽光穿過清亮的玻璃,在地板上投下細碎的光斑,照得同學們的影子忽明忽暗,像在跳一支無聲的舞

(圖為實踐隊隊員清理窗戶。 康芷嵐 供圖)
清潔到306房間時,門忽然開了條縫,戴老花鏡的老爺爺探出頭:“孩子們,歇會兒喝口水吧?”他端著搪瓷杯,杯壁“勞動最光榮”的字樣已有些模糊。同學們連忙擺手,卻被不由分說地拉進屋里。房間不大卻整齊,床頭相框里是穿工裝的年輕人站在機床前的照片。“那是我年輕時在軋鋼廠的樣子。”老爺爺指著照片笑了,眼角的皺紋擠成一朵花,“那時候我才二十出頭,跟你們現在差不多大。”
不知何時,屋里又多了幾位退休工人老人。一位頭發花白的奶奶搬來小板凳,手里攥著沒織完的毛線:“那時候條件真苦,車間沒空調,夏天熱得像蒸籠,我們把濕毛巾搭在脖子上,照樣三班倒。”她忽然停住,毛線針懸在半空,語氣沉下來:“但再急也不能慌。我記得有個工友,為了趕工期,沒按規程操作機床,伸手去撈扳手,結果……”她頓了頓,聲音輕得像嘆息,“兩根手指就那么沒了。”
屋里忽然安靜,只剩窗外的蟬鳴。奶奶放下毛線針,握住身邊同學的手,掌心的溫度帶著歲月的粗糙:“所以啊,你們讀書、將來做工,都得沉下心。專心不是慢,是把每一步走穩當。就像你們擦玻璃,不也是一下下擦,才這么亮嗎?”同學們看著她布滿老繭的手——曾握緊機床操縱桿,曾為家人縫補衣裳,此刻正傳遞著沉甸甸的分量。有人悄悄紅了眼眶,有人把“專心”刻進心里。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老人聊天。 康芷嵐 供圖)
離開前參觀三樓活動區時,同學們被眼前的景象打動。棋牌桌旁,老人為一盤象棋爭得面紅耳赤;書畫架前,穿中山裝的老爺爺握毛筆寫下“福壽康寧”,筆鋒剛勁;墻上的照片里,老人們穿演出服合唱,有人笑得露出牙,有人認真看著指揮。“上周包粽子比賽,張奶奶一個人包了二十多個,全分給大家了。”負責人指著照片笑,語氣里滿是驕傲。同學們忽然明白,養老院不是沉寂的港灣,而是充滿煙火氣的家園,老人們認真生活的樣子,比任何風景都動人。
夕陽西下,同學們在一樓石榴樹下和老人們合影。快門按下時,有人喊“茄子”,有人比剪刀手,老人們的笑容被鍍上金邊,像浸在蜜里。回頭望,養老院的窗戶在余暉里閃閃發亮,每塊玻璃都映著晚霞,像老人們眼里的光。
返程路上,有人說:“原來擦一次玻璃也能這么有意義。”有人摸著口袋里奶奶給的薄荷糖,糖紙褶皺里還留著溫暖。大家忽然懂得,善意從不需要轟轟烈烈,一句問候、一次擦拭,就能在心里種下溫暖的種子。而老人們關于專心、踏實的叮囑,成了這個夏天最珍貴的禮物。
車窗外,夕陽沉入遠山,天空染成溫柔的橘紅。這場青春與夕陽的相遇,從來不是單向奔赴——年輕的我們用熱情溫暖了歲月,歲月里的他們,也用智慧照亮了前行的路。這雙向的成長,正是社會實踐最動人的模樣。

(圖為實踐隊伍合影。 康芷嵐 供圖)
通訊員 康芷嵐